康德崇高范畴与中国古代壮美、阳刚、雄浑范畴的比较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西方崇高理论简介 | 第11-16页 |
(一) 西方崇高美学范畴的起源与发展 | 第11-13页 |
(二) 康德崇高美学思想简介 | 第13-16页 |
1.康德崇高思想的来源 | 第13-14页 |
2.康德美学中崇高范畴的内涵 | 第14-16页 |
二、崇高与壮美的比较 | 第16-22页 |
(一) 壮美概念释义 | 第17-18页 |
(二) 崇高与壮美的差异 | 第18-22页 |
三、崇高与阳刚的比较 | 第22-27页 |
(一) 阳刚概念释义 | 第22-23页 |
(二) 《易》中的阳刚概念 | 第23-24页 |
(三) 康德崇高与姚鼐阳刚之美 | 第24-25页 |
(四) 康德崇高理论与姚鼐阳刚理论的异同 | 第25-27页 |
四、崇高与雄浑的比较 | 第27-34页 |
(一) 中国古典文论中的雄浑 | 第28-29页 |
1.雄浑的概念释义 | 第28页 |
2.《二十四诗品》中的“雄浑” | 第28-29页 |
(二) 崇高与雄浑的相似性 | 第29-31页 |
(三) 崇高与雄浑的相异性 | 第31-34页 |
五、中西崇高理论相异的原因 | 第34-39页 |
(一) 中西方掌握范畴的思维方式不同 | 第35-37页 |
(二) 宗教文化渊源不同 | 第37-39页 |
1.基督教文化对西方范畴美学的影响 | 第37-38页 |
2.中华民族多元宗教文化对中国范畴美学的影响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3页 |
注释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后记 | 第47-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