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縮略词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2-14页 |
·病例来源 | 第12页 |
·诊断标准 | 第12-13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3页 |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3页 |
·剔除病例标准 | 第13-14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4-20页 |
·病例数估算 | 第14页 |
·病例分组 | 第14页 |
·盲法 | 第14页 |
·治疗方法 | 第14-15页 |
·实验室检查 | 第15-17页 |
·疗程 | 第17页 |
·临床观察指标 | 第17-18页 |
·疗效观察指标 | 第18-20页 |
·统计分析 | 第20页 |
3. 统计结果 | 第20-34页 |
·一般情况 | 第20-21页 |
·两组病例基线分析 | 第21-23页 |
·两组病例治疗前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 第23-24页 |
·两组病例疗效观察指标比较 | 第24-29页 |
·皮肤点刺变应原结果 | 第29-33页 |
·不良反应观察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48页 |
1. 传统医学对颜面再发性皮炎的临床研究 | 第34-38页 |
·中医对颜面再发性皮炎病名的论述 | 第34-35页 |
·中医对颜面再发性皮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35-36页 |
·中医对颜面再发性皮炎治疗的认识 | 第36-38页 |
2. 西医对颜面再发性皮炎的研究 | 第38-44页 |
·西医对颜面再发性皮炎病因病理的认识 | 第39-40页 |
·西医对颜面再发性皮炎治疗的认识 | 第40-43页 |
·西医对颜面再发性皮炎与血清特异性IgE的相关性研究 | 第43-44页 |
3. 玫芦消痤膏药物分析及临床应用 | 第44-46页 |
·药物分析 | 第44-45页 |
·临床应用 | 第45-46页 |
4. 糠酸莫米松乳膏的作用机理研究 | 第46页 |
5. 序贯疗法的探讨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1. 结论 | 第48页 |
2. 问题与展望 | 第48-50页 |
·问题 | 第48-49页 |
·展望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综述 | 第54-70页 |
1. 中医对本病治疗的探讨分析 | 第54-59页 |
·中医的内治法 | 第55-58页 |
·中医的外治法 | 第58-59页 |
2. 西医对本病的治疗探讨分析 | 第59-66页 |
·西医的内治法 | 第60-62页 |
·西医的外治法 | 第62-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附表1 | 第70-72页 |
附表2 | 第72-74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