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文人刘禹锡的宗教观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引言 | 第8-17页 |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论文的创新点和难点 | 第16-17页 |
| 2.刘禹锡宗教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渊源 | 第17-26页 |
| ·刘禹锡的宗教观之界定 | 第17-18页 |
| ·刘禹锡宗教观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8-22页 |
| ·刘禹锡的生平及其思想地位 | 第18-21页 |
| ·唐代儒佛道三家的社会背景 | 第21-22页 |
| ·刘禹锡宗教观之哲学依据 | 第22-26页 |
| 3.刘禹锡宗教观的主要内容 | 第26-43页 |
| ·儒家天人观——坚持儒家的人生理想 | 第26-33页 |
| ·刘禹锡与儒家的缘起 | 第26-27页 |
| ·天人观——“天人交相胜,还相用” | 第27-30页 |
| ·中道观——“我之道兮,允执厥中” | 第30-33页 |
| ·佛教观——融会佛家的教化功用 | 第33-38页 |
| ·刘禹锡与佛教相融关系 | 第33-37页 |
| ·刘禹锡与佛教对立关系 | 第37-38页 |
| ·道教观——追求道家的精神境界 | 第38-43页 |
| ·精通医道——批判道教神仙方术 | 第38-40页 |
| ·逍遥自然——吸收道家自由思想 | 第40-41页 |
| ·刘禹锡晚年之顺其自然的生死观 | 第41-43页 |
| 4.从刘禹锡的宗教观看古代文人的宗教思想与实践 | 第43-52页 |
| ·从心性理论到士儒哲学的构建 | 第43-45页 |
| ·从明哲保身到生存途径的探究 | 第45-47页 |
| ·从顺其自然到人生价值的追求 | 第47-52页 |
| 结语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7页 |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