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导论 | 第12-49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2-19页 |
二、概念界定 | 第19-31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31-47页 |
四、研究框架 | 第47-48页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48-49页 |
第一章 早期国产电影对电影产业属性的呈现(1895——1953年) | 第49-93页 |
第一节 电影产业的经济诉求 | 第49-64页 |
一、电影产业的经济属性与盈利潜能 | 第50-54页 |
二、新中国建立前中国电影的经济属性呈现 | 第54-59页 |
(一) 私营电影:利益至上 | 第54-57页 |
(二) 红色电影:不计成本 | 第57-59页 |
三、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电影的经济属性呈现 | 第59-64页 |
(一) 私营电影:市场狭窄 | 第59-61页 |
(二) 红色电影:市场开阔 | 第61-64页 |
第二节 特定时代的政治诉求 | 第64-83页 |
一、建构国家认同与社会动员 | 第64-67页 |
二、新中国建立前中国电影的政治属性呈现 | 第67-72页 |
(一) 私营电影:主张教化社会,体现时政主题 | 第68-70页 |
(二) 红色电影:鼓舞抗日热情,宣传爱国主义 | 第70-71页 |
(三) 国民政府主导的电影:倡导民族精神,动员抗日救国 | 第71-72页 |
三、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电影的政治属性呈现 | 第72-83页 |
(一) 私营电影:遵循“三反”、“三不反” | 第72-73页 |
(二) 红色电影:培养国家认同意识 | 第73-83页 |
第三节 娱乐大众的艺术体验 | 第83-93页 |
一、从大众娱乐文化到艺术 | 第83-85页 |
二、新中国建立前中国电影的艺术属性呈现 | 第85-89页 |
(一) 私营电影:“惟兴趣是尚” | 第85-88页 |
(二) 红色电影:寓教于乐 | 第88-89页 |
三、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电影的艺术属性呈现 | 第89-93页 |
(一) 私营电影:调适中的观赏性 | 第89-90页 |
(二) 红色电影:重要的娱乐方式 | 第90-93页 |
第二章 早期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国家认同建构与艺术表达(1954——1965年) | 第93-128页 |
第一节 作为培养各民族的国家意识的载体 | 第93-117页 |
一、职能定位: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媒介 | 第94-96页 |
二、为谁服务:工农兵 | 第96-97页 |
三、谁来生产:国有电影生产基地和军旅作家 | 第97-101页 |
四、生产什么:工农兵题材和民族团结主题 | 第101-104页 |
五、如何生产:国家认同主题下的边疆安全与民族团结叙事 | 第104-117页 |
(一) 以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和明确的主题强调边疆安全与民族团结 | 第104-108页 |
(二) 以简单化、模式化的叙事策略引导观众正确理解国家认同主题 | 第108-114页 |
(三) 以个性突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少数民族女性形象彰显平等与自由 | 第114-117页 |
第二节 艺术创新与对娱乐价值的彰显 | 第117-122页 |
一、对艺术形态的全新尝试 | 第117-118页 |
二、对爱情题材与叙事主题的突破 | 第118-120页 |
三、对叙事手法与叙事结构的创新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 对经济意图的压制与隐性实现 | 第122-128页 |
一、发行放映:统购包销与追求利润 | 第123-126页 |
二、短暂的票房价值讨论:电影是否是文化商品 | 第126-128页 |
第三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娱乐价值的肯定以及对经济诉求的正名(1977——1999年) | 第128-149页 |
第一节 拨乱反正的表征 | 第128-135页 |
一、延续“十七年”时期边疆安全与民族团结的叙事策略,强化国家认同 | 第130-133页 |
二、反思历史与表现新时期各民族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宣传爱国主义 | 第133-134页 |
三、以台湾同胞在云南民族地区的见闻为题材,寓意“台湾回归祖国” | 第134-135页 |
第二节 从唯政治化到回归艺术的本性 | 第135-139页 |
一、唯政治化:“高大全”与“三突出” | 第135-136页 |
二、从否定到重新确认:娱乐本性的回归 | 第136-139页 |
第三节 从去经济性到经济意图的合理化 | 第139-149页 |
一、去经济性:不计成本与连年亏损 | 第139-141页 |
二、对经济意图合理性的积极印证 | 第141-149页 |
(一) 改革开放与国家扶持下的经营发展 | 第141-145页 |
(二) 机制改革与自负盈亏下的濒临倒闭 | 第145-149页 |
第四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对政治性、艺术性和经济性三者平衡关系的探索(2000年以来) | 第149-186页 |
第一节 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战略工具 | 第149-151页 |
一、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增进民族团结 | 第149-151页 |
二、城镇数字电影公益放映:构建和谐社会 | 第151页 |
三、边疆民族政策叙事:提升国家认同 | 第151页 |
第二节 作为民族文化自觉与娱乐体验的传播媒介 | 第151-157页 |
一、以故事化的手法讲述国家的边疆民族政策,提升艺术性和娱乐性 | 第152-153页 |
二、突破宏大叙事,关注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对自我价值的诉求 | 第153-155页 |
三、影片类型多元化,创新创作理念和艺术表现 | 第155-156页 |
四、云南本土人才及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创作,凸显民族归属感 | 第156-157页 |
第三节 政府主导与“叫好不叫座”的境遇 | 第157-186页 |
一、作为战略性产业的电影:呼唤经济属性的回归 | 第157-159页 |
二、“云南现象”:市场探索取得进展 | 第159-168页 |
(一) 政府支持:政策保障与搭建平台 | 第159-162页 |
(二) 行业摸索:产品经营意识逐渐形成 | 第162-168页 |
三、“叫好不叫座”:经济价值实现的尴尬 | 第168-186页 |
(一) 政府主导:重事业,轻产业 | 第168-172页 |
(二) 背离市场:重个人表达,轻营销策划 | 第172-176页 |
(三) “叫好不叫座”:重获奖,轻票房 | 第176-180页 |
(四) 营销短视:重注意力,轻影响力 | 第180-186页 |
第五章 云南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实现文化表达与经济诉求的思考 | 第186-215页 |
第一节 以差异化的产品突显比较优势 | 第186-194页 |
一、突出绚丽的自然风光 | 第186-190页 |
二、立足独特的民族文化 | 第190-194页 |
第二节 用“世界的语言”讲述民族的故事 | 第194-204页 |
一、符合电影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发展潮流 | 第195-199页 |
二、以独具民族特色的故事呈现人类共同珍视的价值 | 第199-204页 |
第三节 以产业化运作达成真正的“叫好又叫座” | 第204-215页 |
一、构建成熟的产业价值链 | 第205-211页 |
二、以三个属性的平衡作为评价电影的标准 | 第211-215页 |
结语 | 第215-218页 |
参考文献 | 第218-23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第233-235页 |
致谢 | 第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