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2页 |
| 1 轮虫在水生态系统研究中的意义 | 第12-13页 |
| 2 轮虫群落结构和种群密度时空变动的影响因素 | 第13-20页 |
| ·非生物因子 | 第13-16页 |
| ·水温 | 第13-14页 |
| ·溶解氧 | 第14页 |
| ·水体 pH 值 | 第14页 |
| ·氮磷浓度 | 第14-16页 |
| ·其它理化因子 | 第16页 |
| ·生物因子 | 第16-20页 |
| ·食物资源 | 第16-18页 |
| ·捕食 | 第18-19页 |
| ·竞争 | 第19-20页 |
| 3 轮虫种群变动中卵率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 4 本研究的立项依据 | 第21-22页 |
| 第二章 两湖泊轮虫群落结构的时空动态对水体氮磷含量及“下行效应”的响应 | 第22-39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 ·两湖泊的地理概况及采样站的设置 | 第23-24页 |
| ·浮游动物样品的采集、鉴定与计数方法 | 第24页 |
| ·水体相关理化因子的测定 | 第24-25页 |
|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2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35页 |
| ·两湖泊水体理化因子及枝角类和桡足类密度的周年动态 | 第25-28页 |
| ·两湖泊轮虫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多样性指数 | 第28-32页 |
| ·两湖泊轮虫总密度及优势种群密度的周年动态 | 第32-34页 |
| ·两湖泊轮虫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典范对应分析 | 第34-35页 |
| 3 讨论 | 第35-39页 |
| ·轮虫及其优势种与地理分布及水体营养水平间的关系 | 第35-36页 |
| ·轮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与 N、P 含量及“下行效应”间的关系 | 第36-38页 |
| ·“上行效应”和“下行效应”在调控轮虫群落结构变动中的相对重要性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两湖泊中轮虫食物功能群及其优势种群密度的动态和影响因素分析 | 第39-5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0页 |
| ·九莲塘和汀棠湖水体 | 第40页 |
| ·浮游动物样品的采集、鉴定与计数方法 | 第40页 |
| ·水体理化因子和叶绿素 a 含量的测定 | 第40页 |
|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4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9页 |
| ·轮虫食物功能群的类型及其优势种的类型和年均密度 | 第40-41页 |
| ·各轮虫食物功能群及其优势种群密度的周年变动和影响因素分析 | 第41-46页 |
| ·九莲塘中各轮虫食物功能群及其优势种群密度的周年变动和影响因素 | 第41-43页 |
| ·汀棠湖各轮虫食物功能群及其优势种群密度的周年变动和影响因素 | 第43-46页 |
| ·两湖泊中食性不同的轮虫优势种群卵率的变动和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9页 |
| ·九莲塘食性不同的轮虫优势种群卵率的变动和影响因素分析 | 第46-48页 |
| ·汀棠湖中四种轮虫种群卵率的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48-49页 |
| 3 讨论 | 第49-53页 |
| ·轮虫的潜在竞争者和捕食者对两湖泊各轮虫食物功能群及其优势种群变动的影响 | 第49-50页 |
| ·水温和食物资源对食性不同的轮虫优势种群密度变动的影响 | 第50-51页 |
| ·两湖泊密度优势轮虫卵率的变动和影响因素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附:读研期间论文发表情况及获奖情况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