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现代医学内科疾病论文

中医“忌口”的概念研究

中文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文献综述第11-15页
 1 中医“忌口”的概念研究第11-12页
 2 中医“忌口”的理论研究第12页
 3 中医“忌口”内容的研究第12页
 4 中医“忌口”原则和方法研究第12-13页
 5 中医“忌口”的实验研究第13页
 6 中医“忌口”的临床研究第13页
 7 中医“忌口”研究评价第13-15页
   ·研究考虑因素单一第14页
   ·忌口的概念定义不准确第14-15页
前言第15-16页
1 中医“忌口”概念的现代认识第16-19页
   ·现代概念回顾第16-17页
   ·“忌口”现代概念述评第17-18页
     ·原始出处不一第17页
     ·对“忌口”原因分析不清第17页
     ·中医“忌口”内容阐述不全面第17-18页
   ·小结第18-19页
  2 与中医“忌口”相近的概念第18-19页
3 中医“忌口”的思想发展述要第19-25页
   ·先秦——中医“忌口”思想的萌芽期第19页
   ·秦汉——中医“忌口”理论形成期第19-21页
   ·魏晋南北朝——中医“忌口”知识大汇集第21页
   ·隋唐——中医“忌口”思想的深化期第21-22页
   ·宋元明清——中医“忌口”思想走向成熟第22-24页
   ·近现代——“忌口”研究得到创新第24-25页
   ·小结第25页
4 中医“忌口”的思想理论基础第25-35页
   ·阴阳五行学说第25-27页
     ·以阴阳五行学说划分饮食之四性五味第25-26页
     ·饮食于人体阴阳平衡有害则为忌第26页
     ·根据五行生克决定饮食之禁忌第26-27页
   ·食物的性能学说第27-31页
     ·药食同源第27-28页
     ·药食、食物之间存在配伍禁忌第28页
     ·食性四气偏用,气增而久,夭之由也第28-29页
     ·饮食五味不和则有所伤第29-30页
     ·饮食也有“毒性”第30页
     ·食物的升降浮沉影响疾病治疗第30-31页
   ·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第31-32页
   ·盗机理论第32-33页
   ·“比类取象”的思维方法第33-34页
   ·辨证论治思想第34页
   ·其他“忌口”成因第34-35页
5 “忌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35-50页
   ·“忌口”概念内涵第35-36页
     ·狭义忌口和广义忌口第35页
     ·绝对忌口与相对忌口(禁与忌)第35-36页
     ·中医“忌口”的特点第36页
   ·中医“忌口”概念外延第36-49页
     ·疾病忌口—忌口对病情不利、或引发旧疾的食物第37-40页
       ·疾病期间一般性忌口内容第37页
       ·辨病忌口和辨证忌口第37-39页
       ·病愈之初忌口防食复第39页
       ·忌食发物第39-40页
     ·服药忌口—忌降低疗效、产生不良反应的食物第40-42页
       ·忌食与药效相反或损伤药力的食物第40页
       ·忌食妨碍脾胃吸收的食物第40-41页
       ·单味中药忌口-勿犯药食配伍禁忌第41页
       ·其他治疗方法忌口第41-42页
     ·根据个人体质特点忌口第42-47页
       ·按照体质类型和体质状态忌口第42-43页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体质变化忌口第43-44页
       ·根据不同性别的生理特点忌口第44-46页
       ·因时忌口,根据体质的动态变化忌口第46-47页
       ·因地忌口,重视体质的地域差异第47页
       ·小结第47页
     ·忌饮食不节第47-49页
       ·忌过饥过饱、尤其是饮食过量第48页
       ·忌饮食寒热不调、尤其是饮食生冷第48页
       ·忌饮食偏嗜第48-49页
       ·食不欲杂、忌食物相反第49页
       ·忌饮食不洁第49页
   ·中医“忌口”的定义要点分析第49-50页
     ·要考证其原始出处第49页
     ·考证与“忌口”含义相近的概念第49-50页
     ·明确中医“忌口”思想基础第50页
     ·要界定中医“忌口”的内容第50页
   ·小结第50页
6 忌口研究前景展望第50-52页
   ·中医忌口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创新第50-51页
   ·中医“忌口”临床和实验研究更加合理第51-52页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致谢第56-57页
个人简历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温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下一篇:基于因子分析的排卵障碍性不孕症“病—证—症”关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