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Summary | 第4-9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30页 |
·小麦抗旱机制 | 第9-10页 |
·小麦抗旱性评价指标 | 第10-16页 |
·直观性状与抗旱性 | 第10-13页 |
·生理指标与抗旱性 | 第13-14页 |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旱性 | 第14-15页 |
·激素与抗旱性 | 第15页 |
·抗氧化物质与抗旱性 | 第15-16页 |
·LEA 蛋白与抗旱性 | 第16页 |
·光合产物积累和转化与抗旱性 | 第16页 |
·光谱指标评价生理性状 | 第16-18页 |
·抗旱相关性状基因定位方法 | 第18-20页 |
·QTL 定位群体 | 第18页 |
·分子标记类型 | 第18页 |
·QTL 作图方法 | 第18-20页 |
·抗旱相关性状基因定位研究进展 | 第20-28页 |
·物候期性状 | 第20-21页 |
·株高 | 第21-23页 |
·生理性状 | 第23-27页 |
·产量性状 | 第27-28页 |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2章 构建遗传图谱 | 第30-36页 |
·研究材料 | 第30页 |
·取样及 DNA 提取 | 第30-31页 |
·SSR 标记检测 | 第31-33页 |
·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6页 |
第3章 小麦幼苗活力的QTL定位 | 第36-4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供试材料 | 第37页 |
·试验设计 | 第37-38页 |
·苗期活力数据采集方法 | 第38页 |
·统计分析 | 第38页 |
·QTL 定位方法 | 第38-39页 |
·结果分析 | 第39-43页 |
·苗期活力性状评价 | 第39-41页 |
·QTL 定位 | 第41-43页 |
·讨论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小麦抽穗期及衰老相关性状的评价及QTL分析 | 第46-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结果分析 | 第48-54页 |
·衰老性状的评价 | 第48-50页 |
·QTL 定位 | 第50-54页 |
·讨论 | 第54-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第5章 小麦株高及产量性状的QTL分析 | 第59-7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0页 |
·结果分析 | 第60-71页 |
·表型数据分析 | 第60-62页 |
·QTL 定位结果 | 第62-71页 |
·讨论 | 第71-73页 |
·小结 | 第73-78页 |
第6章 全文结论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98页 |
作者简介 | 第98-99页 |
导师简介 | 第9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