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ADAMS的采煤机截割部动力学分析及仿真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 ·采煤机截割理论的中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国外采煤机截割部研究概述 | 第12-13页 |
| ·国内采煤机截割部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 ·本课题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 ·理论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 ·功能化数字样机技术对本课题的意义 | 第15-17页 |
| ·研究内容和解决的问题 | 第17-18页 |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本课题解决的问题 | 第17-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2章 采煤机截割理论分析 | 第19-32页 |
| ·煤岩的物理特性和力学性能 | 第19-20页 |
| ·截割部的工作原理及主要结构 | 第20-21页 |
| ·截割部传动 | 第20-21页 |
| ·截割部的构造 | 第21页 |
| ·截割部力学模型 | 第21-26页 |
| ·截齿受力分析 | 第21-22页 |
| ·截割滚筒截齿上的截割阻力 | 第22-23页 |
| ·截割滚筒截齿上的牵引阻力 | 第23-24页 |
| ·截割部截齿上的侧向阻力 | 第24页 |
| ·截割部截割滚筒受力分析 | 第24-26页 |
| ·截割部运动学模型 | 第26-27页 |
| ·截割部安装角模型 | 第27-29页 |
| ·截割部载荷计算模型及其采煤功率 | 第29-31页 |
| ·截割部受力 | 第29-30页 |
| ·截割部截割功率 | 第30页 |
| ·截割部截割煤岩的厚度模型 | 第30-31页 |
| ·本章总结 | 第31-32页 |
| 第3章 截割部三维模型的建立 | 第32-45页 |
| ·对采煤机截割部进行三维建模 | 第32-35页 |
| ·Solidworks 三维建模软件的简述 | 第32页 |
| ·采煤机截割部原始数据 | 第32-33页 |
| ·采煤机截割部三维模型建立 | 第33-35页 |
| ·ADAMS 理论基础 | 第35-37页 |
| ·动力学方程建立及其求解 | 第35-36页 |
| ·静力学、运动学 | 第36-37页 |
| ·功能化数字技术一般设计流程 | 第37页 |
| ·采煤机截割部 ADAMS 模型 | 第37-44页 |
| ·MSC.ADAMS 软件简介 | 第37-39页 |
| ·截割部三维模型的导入 | 第39-40页 |
| ·给采煤机截割部添加约束及其驱动 | 第40-41页 |
| ·给采煤机截割部模型添加载荷 | 第41-44页 |
| ·本章总结 | 第44-45页 |
| 第4章 截割部的参数优化及动力学仿真 | 第45-59页 |
| ·采煤机截割部参数优化 | 第45-48页 |
| ·截割部目标函数建立 | 第45页 |
| ·采煤机截割部设计变量的约束条件 | 第45-47页 |
| ·对采煤机截割部参数优化求解 | 第47-48页 |
| ·截割部动力学仿真 | 第48-58页 |
| ·截割部运动学及动力学仿真实验 | 第48-52页 |
| ·优化前后安装角仿真实验 | 第52-54页 |
| ·优化前后螺旋升角仿真实验 | 第54-56页 |
| ·不同截割速度模拟仿真实验 | 第56-58页 |
| ·本章总结 | 第58-59页 |
| 第5章 截割部有限元分析 | 第59-68页 |
| ·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59-61页 |
| ·线性静力学结构分析 | 第59-60页 |
| ·有限元法分析的一般步骤 | 第60-61页 |
| ·ANSYS Workbench 软件简述 | 第61-62页 |
| ·对采煤机截齿有限元进行分析 | 第62-66页 |
| ·对截齿模型导入及其网格划分 | 第62页 |
| ·施加载荷和添加约束 | 第62-63页 |
| ·截齿模型求解、后处理及其结果研究 | 第63-66页 |
| ·截割部截齿优化改进 | 第66-67页 |
| ·截齿失效分析 | 第66-67页 |
| ·截齿改进分析 | 第67页 |
| ·本章总结 | 第67-68页 |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 ·总结 | 第68-69页 |
| ·展望 | 第69-70页 |
| 致谢 | 第70-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 作者简介 | 第7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4-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