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缩略语 | 第10-11页 |
| 一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 1 水稻早衰的概念与影响因素 | 第11页 |
| 2 水稻早衰生理的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 ·水稻叶片早衰的性状 | 第11-16页 |
| ·水稻叶片衰老程度分级 | 第11-12页 |
| ·叶绿素含量下降 | 第12页 |
| ·光合速率下降 | 第12-13页 |
| ·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 | 第13页 |
| ·丙二醛含量增加 | 第13-14页 |
| ·抗氧化剂(酶)活性或含量下降 | 第14页 |
| ·细胞膜透性增加 | 第14-15页 |
| ·植物激素含量变化 | 第15-16页 |
| ·水稻根系早衰生理性状 | 第16-18页 |
| ·根系活力下降 | 第16页 |
| ·激素的合成及向上输送活力 | 第16-17页 |
| ·根系抗氧化酶活性 | 第17-18页 |
| 3 水稻抗早衰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 ·抗早衰品种的选育 | 第18页 |
| ·抗早衰栽培技术 | 第18-20页 |
| ·改变施肥方式 | 第18-19页 |
| ·增施Ca、Mg肥 | 第19-20页 |
| ·加强水分管理 | 第20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 | 第20-21页 |
| 二 研究论文 | 第21-56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23页 |
| ·供试品种及水肥处理方法 | 第21-22页 |
| ·供试品种 | 第21页 |
| ·水肥处理方法 | 第21-22页 |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2-23页 |
| ·高效叶面积 | 第22页 |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2页 |
| ·Pn的测定 | 第22页 |
| ·根系伤流收集 | 第22页 |
| ·可溶性糖、淀粉和全氮含量测定 | 第22页 |
| ·POD、SOD、CAT、AsA-POD、Rubico和GDH活性及Pr、Ar和MDA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 ·叶片及根系ABA和ZR含量的测定 | 第23页 |
| ·数据处理 | 第2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51页 |
| ·不同杂交稻品种后期叶片衰老差异 | 第23-42页 |
| ·叶面积衰减 | 第23-24页 |
| ·叶绿素含量变化 | 第24-26页 |
| ·光合特性差异 | 第26-28页 |
| ·N代谢差异 | 第28-33页 |
| ·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动态 | 第33-36页 |
| ·抗氧化物保护酶类活性和MDA含量 | 第36-41页 |
| ·ABA和ZR含量差异 | 第41-42页 |
| ·不同杂交稻品种后期根系衰老生理差异 | 第42-51页 |
| ·伤流液 | 第42-44页 |
| ·N代谢差异 | 第44-45页 |
| ·碳水化合物变化动态 | 第45-47页 |
| ·抗氧化物保护酶类活性差异 | 第47-49页 |
| ·ABA和ZR含量变化差异 | 第49-51页 |
| ·不同杂交稻品种后期叶片和根系生理指标的关系 | 第51页 |
| ·ABA含量关系 | 第51页 |
| ·ZR含量关系 | 第51页 |
| ·Pr含量关系 | 第51页 |
| ·POD活性关系 | 第51页 |
| ·MDA含量关系 | 第51页 |
| 3 讨论 | 第51-53页 |
| 4 总结 | 第53-54页 |
| 5 创新点与后续研究建议 | 第54-56页 |
| ·创新点 | 第54-55页 |
| ·后续研究建议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