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的单体组成、分类及特点 | 第11页 |
| ·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合成 | 第11-15页 |
| ·野生型菌株中的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合成 | 第11-13页 |
| ·乙酰辅酶A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 | 第12页 |
| ·脂肪酸的β-氧化途径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 | 第12页 |
| ·脂肪酸从头合成途径合成聚羟基脂肪酸酯 | 第12-13页 |
| ·重组大肠杆菌中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合成 | 第13-15页 |
| ·聚羟基丁酸酯(PHB)的合成 | 第13页 |
| ·含有3-羟基戊酸(3HV)聚合物的合成 | 第13-14页 |
| ·含有4-羟基丁酸(4HB)聚合物的合成 | 第14页 |
| ·含有3-羟基丙酸(3HP)聚合物的合成 | 第14页 |
| ·含有中长链脂肪酸(HA)聚合物的合成 | 第14-15页 |
| ·转基因植物中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合成 | 第15页 |
| ·聚羟基脂肪酸酯的应用 | 第15-16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16-17页 |
| ·立题意义和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以甘油为底物发酵生产聚3-羟基丙酸 | 第19-39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19-30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19-20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20-22页 |
| ·试剂 | 第20-21页 |
| ·仪器 | 第21页 |
| ·培养基 | 第21-22页 |
| ·实验方法 | 第22-30页 |
| ·聚3-羟基丙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22-23页 |
| ·基因稀有密码子优化 | 第22页 |
| ·基因PCR扩增 | 第22-23页 |
| ·PCR产物切胶回收 | 第23页 |
| ·pYP01和pYP02载体构建 | 第23-27页 |
| ·酶切 | 第23页 |
| ·酶切片段纯化 | 第23-24页 |
| ·连接反应 | 第24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制备 | 第24-25页 |
| ·转化 | 第25页 |
| ·质粒提取 | 第25-26页 |
| ·重组质粒鉴定 | 第26-27页 |
| ·甘油脱水酶及其激活因子功能鉴定 | 第27-29页 |
| ·蛋白表达及样品制备 | 第27页 |
| ·蛋白的SDS-PAGE电泳检测 | 第27-28页 |
| ·蛋白浓度测定 | 第28页 |
| ·酶活测定 | 第28-29页 |
| ·工程菌的的摇瓶发酵 | 第29页 |
| ·发酵产物的萃取 | 第29-3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8页 |
| ·聚3-羟基丙酸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30页 |
| ·重组质粒pYP01的鉴定 | 第30-31页 |
| ·重组质粒pYP02的鉴定 | 第31-33页 |
| ·P3HP合成基因相关基因酶活检测 | 第33-34页 |
| ·重组大肠杆菌利用甘油途径合成P3HP | 第34-38页 |
| ·P3HP在三种宿主菌中的生产 | 第35-36页 |
| ·不同培养基对P3HP产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不同诱导剂浓度对P3HP产量的影响 | 第37页 |
| ·不同氮源对P3HP产量的影响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以甘油为底物发酵生产P3HP和1,3-丙二醇 | 第39-54页 |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0-45页 |
| ·菌株和质粒 | 第40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40-41页 |
| ·试验方法 | 第41-44页 |
| ·P3HP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41-42页 |
| ·基因PCR扩增 | 第41-42页 |
| ·pYP04,pYP06载体构建 | 第42-43页 |
| ·酶切 | 第42页 |
| ·酶切片段纯化 | 第42页 |
| ·连接反应 | 第42页 |
| ·重组质粒鉴定 | 第42-43页 |
| ·同源重组突变株的构建 | 第43-44页 |
| ·第一次重组 | 第43页 |
| ·第二次重组 | 第43-44页 |
| ·P3HP生产 | 第44页 |
| ·发酵条件优化 | 第44页 |
| ·分析方法 | 第44-45页 |
| ·菌体生物量的测定 | 第44页 |
| ·P3HP含量的测定 | 第44页 |
| ·1,3-PDO含量的测定 | 第44-45页 |
| ·结果和分析 | 第45-52页 |
| ·1,3-PDO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45页 |
| ·重组质粒pYP04的鉴定 | 第45-46页 |
| ·同源重组相关基因的克隆 | 第46-48页 |
| ·重组质粒pYP06相关的基因克隆 | 第46-47页 |
| ·重组质粒pYP06的鉴定 | 第47页 |
| ·重组质粒pYP07的鉴定 | 第47-48页 |
| ·同源重组突变株的筛选 | 第48-50页 |
| ·同源重组突变株提高P3HP产量 | 第50页 |
| ·质粒稳定性检测 | 第50页 |
| ·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50-52页 |
| ·碳源 | 第50-51页 |
| ·氮源 | 第51-52页 |
| ·IPTG浓度 | 第52页 |
| ·结论 | 第52-54页 |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 ·主要结论 | 第54页 |
| ·P3HP的研究展望 | 第54-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