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前言 | 第11-21页 |
一、 选题依据 | 第11-13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11-12页 |
(二)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创新点 | 第13-15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4页 |
(三) 创新点 | 第14-15页 |
三、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一) 文献资料法 | 第18页 |
(二) 田野调查法 | 第18页 |
(三) 问卷调查法 | 第18-20页 |
(四) 专家访谈法 | 第20页 |
(五) 数理统计法 | 第20页 |
(六) 逻辑分析法 | 第20页 |
五、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六、 文化符号概念 | 第20-21页 |
第一章 石林彝族撒尼人摔跤的文化源流 | 第21-29页 |
一、 彝族简介 | 第21-22页 |
二、 摔跤的概念 | 第22-23页 |
(一) 摔跤 | 第22页 |
(二) 彝族摔跤 | 第22页 |
(三) 彝族撒尼人摔跤 | 第22-23页 |
三、 彝族撒尼人摔跤的溯源 | 第23-29页 |
(一) 神话流传 | 第23-24页 |
(二) 火文化精神的历史沉积 | 第24-25页 |
(三) 民俗、宗教、娱乐文化的延续 | 第25-27页 |
(四) 战争尚武精神的鼓动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石林彝族撒尼人摔跤的文化特质 | 第29-34页 |
一、 石林彝族撒尼人摔跤的规则 | 第29页 |
(一) 彝族撒尼人摔跤的参赛方式 | 第29页 |
(二) 彝族撒尼人摔跤的参赛细则 | 第29页 |
二、 撒尼人摔跤的文化特质 | 第29-34页 |
(一) 撒尼人摔跤文化的脉络 | 第29-31页 |
(二) 原汁原味的撒尼人摔跤文化 | 第31-33页 |
(三) 节日文化承载的撒尼人摔跤文化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石林彝族撒尼人摔跤文化的流变 | 第34-44页 |
一、 彝族撒尼人的信仰 | 第34-37页 |
(一) 自然崇拜 | 第34-36页 |
(二) 图腾 | 第36页 |
(三) 祖先崇拜 | 第36页 |
(四) 信奉天主 | 第36-37页 |
二、 石林彝族撒尼人摔跤文化的流变 | 第37-44页 |
(一) 社会生产力提升中流变 | 第37-38页 |
(二) 宗教民俗活动中的流变:从娱神到娱人 | 第38-39页 |
(三) 随意到规范的健身娱乐活动中流变 | 第39-41页 |
(四) 民族迁徙中流变:从选择到适应 | 第41页 |
(五) 在民族交流中流变:从排斥到融合 | 第41-42页 |
(六) 商业社会中流变:从村寨登上舞台 | 第42-44页 |
第四章 石林彝族撒尼人摔跤文化的发展现状 | 第44-54页 |
一、 石林县简况 | 第44页 |
二、 石林县摔跤活动的开展现状 | 第44-54页 |
(一) 石林彝族撒尼人摔跤活动开展时间 | 第44-45页 |
(二) 石林撒尼人摔跤参与选手基本概况 | 第45-47页 |
(三) 参赛选手对撒尼人摔跤的喜爱程度 | 第47-48页 |
(四) 选手参与撒尼人摔跤的动机 | 第48页 |
(五) 选手每年参与撒尼人摔跤的次数 | 第48-49页 |
(六) 撒尼人摔跤活动对体育文化的功用 | 第49-50页 |
(七) 选手对今后撒尼人摔跤发展的态度 | 第50-51页 |
(八) 参赛选手对撒尼人摔跤演变的态度 | 第51页 |
(九) 撒尼人摔跤与学校体育的结合方式 | 第51-52页 |
(十) 群众对开展摔跤活动的看法 | 第52-54页 |
第五章 影响石林彝族撒尼人摔跤文化发展的因素 | 第54-58页 |
一、 石林彝族撒尼人摔跤文化发展的潜力 | 第54-55页 |
(一) 厚实的群众基础 | 第54页 |
(二) 传统节日文化的承载 | 第54页 |
(三) 政府部门的关注 | 第54-55页 |
(四) 现代体育的推动 | 第55页 |
二、 石林彝族撒尼人摔跤文化发展的危机 | 第55-58页 |
(一) 传承主体的流失 | 第55-56页 |
(二) 社会变迁中摔跤文化的失落 | 第56页 |
(三) 现代媒体传播的影响 | 第56-57页 |
(四) 学校体育的匮乏 | 第57-58页 |
第六章 石林彝族撒尼人摔跤文化的发展思路 | 第58-61页 |
一、 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支持 | 第58-59页 |
二、 学校体育的积极促进 | 第59页 |
三、 加强摔跤训练网点的合理衔接与分布 | 第59页 |
四、 借助本地旅游资源优势将撒尼人摔跤文化原生态形式延续 | 第59-60页 |
五、 撒尼人摔跤文化的民俗化发展 | 第60-61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附录1 | 第66-68页 |
附录2 | 第68-71页 |
附录3 | 第71-80页 |
在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 第80-81页 |
后记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