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1、选题意义 | 第9页 |
2、刘伯温及刘伯温传说研究综述 | 第9-12页 |
3、本文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页 |
4、文成县南田镇概况 | 第12-15页 |
一 刘伯温传说形成与传承的原因和动力 | 第15-29页 |
1.历史上刘伯温传说形成的原因与过程 | 第15-21页 |
·传说形成与流传的最初力量——民间的广泛流传和统治者的借力发挥 | 第15-18页 |
·传说形成与流传的发端——文人的历史书写 | 第18页 |
·神算军师形象的巩固——讲史小说的进一步神化 | 第18-20页 |
·预言大师形象的佐证——《烧饼歌》的问世与流传 | 第20-21页 |
2.刘伯温传说传承的动力 | 第21-26页 |
·对千古人豪形象的崇拜 | 第21-25页 |
·刘伯温传说在当地的神化叙事与仪式传承:刘姓祖灵崇拜与名人信奉 | 第25-26页 |
3.刘伯温故事传播的多种途径 | 第26-29页 |
·口头心授是刘伯温传说传播的主要途径 | 第26-27页 |
·文本记载奠定了传说的发展基础 | 第27页 |
·民间文艺形式拓展了传说的传播途径 | 第27-28页 |
·传说相关保存物为传说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 第28-29页 |
二 刘伯温传说的口头讲述与社区生活 | 第29-37页 |
1. 日常生活中刘伯温传说的讲述 | 第29-33页 |
·刘伯温传说在文成县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 第29-31页 |
·刘伯温传说在民众社区生活中的作用 | 第31-33页 |
2. 刘伯温传说的仪式叙事 | 第33-37页 |
·“太公祭”——刘基庙祭仪 | 第33-35页 |
·其他仪式 | 第35-37页 |
三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刘伯温传说 | 第37-55页 |
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刘伯温传说的构成要素 | 第38-41页 |
·文本的记载 | 第38-39页 |
·刘伯温传说的传承人与传承谱系 | 第39-40页 |
·与传说相关习俗和实物的“见证” | 第40-41页 |
·民众社区生活中对传说的演绎 | 第41页 |
·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和民风民俗等见证传说的历史传承 | 第41页 |
2. 刘伯温传说的申遗过程与立项保护 | 第41-45页 |
3. 刘伯温传说活态保护的困境 | 第45-48页 |
·传承人群体逐渐缩小,传播范围受限 | 第45-46页 |
·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 | 第46-47页 |
·传说本身数量庞大、繁杂、不固定等,难以得到传承 | 第47页 |
·保护失当、主体错位,造成“失根”保护 | 第47-48页 |
·相关民间文艺形式逐渐衰落或消失 | 第48页 |
4、刘伯温传说保护的多种方式 | 第48-55页 |
·文成县已采取的措施 | 第49-50页 |
·培养传承人是关键 | 第50页 |
·保护传说实物是基础 | 第50-51页 |
·传说保护中的文化开发问题 | 第51-52页 |
·刘伯温传说保护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 第52-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