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学前教育、幼儿教育论文--幼教人员论文

家园沟通中幼儿教师共情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4页
前言第14-37页
 一、选题缘由第14-16页
 二、研究意义第16页
 三、核心概念第16-21页
 四、文献综述第21-34页
 五、研究问题的确立第34-35页
 六、本研究的基本框架第35-37页
第一章 家园沟通中幼儿教师共情的研究设计第37-56页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设计第37-47页
  一、研究目的第37-38页
  二、研究过程第38-45页
  三、研究对象第45-47页
 第二节 研究取向和研究方法第47-50页
  一、研究取向第47-49页
  二、研究方法第49-50页
 第三节 共情培训方案的设计第50-56页
  一、培训方案设计的理论背景第50-53页
  二、培训目的第53页
  三、培训内容第53-54页
  四、培训的方式第54-55页
  五、培训的时间和频率第55-56页
第二章 家园沟通中幼儿教师共情水平的现状调查第56-92页
 第一节 在不同沟通事件中教师共情水平的调查分析第56-61页
  一、教师认知层面的共情水平在不同沟通事件中的差异第57-59页
  二、教师情感层面的共情水平在不同沟通事件中的差异第59-60页
  三、教师行为层面的共情水平在不同沟通事件中的差异第60-61页
 第二节 不同个人背景下教师共情水平的调查分析第61-86页
  一、不同学历的教师共情水平存在差异第61-66页
  二、不同地区的教师共情水平存在差异第66-71页
  三、不同年龄的教师共情水平存在差异第71-77页
  四、不同教龄的教师共情水平存在差异第77-80页
  五、不同专业的教师共情水平差异不显著第80-83页
  六、不同性质幼儿园的教师共情水平存在差异第83-86页
 第三节 幼儿教师共情现状的分析与探讨第86-92页
  一、幼儿教师共情水平的基本现状第86-87页
  二、不同事件属性中教师共情水平的现状分析第87-88页
  三、不同性质幼儿园背景下教师共情水平的现状分析第88-89页
  四、不同个人背景下教师共情水平的现状分析第89-92页
第三章 家园沟通中幼儿教师共情能力的发展阶段与特征第92-125页
 第一节 幼儿教师共情能力的发展阶段第92-96页
  一、混沌阶段第92-93页
  二、分离阶段第93-94页
  三、理解运用阶段第94-96页
 第二节 认知层面幼儿教师共情能力的发展阶段第96-102页
  一、“简单概念”的获得阶段第96-97页
  二、“懵懂观念”的形成阶段第97-100页
  三、“经验概念”的建立阶段第100-102页
 第三节 情感层面幼儿教师共情能力发展的阶段第102-110页
  一、自我共情阶段第102-105页
  二、共情他人阶段第105-109页
  三、自我共情与共情他人并存阶段第109-110页
 第四节 行为层面幼儿教师共情能力的发展阶段第110-122页
  一、理论行动阶段第111-114页
  二、低效行动阶段第114-116页
  三、策略行动阶段第116-122页
 第五节 幼儿教师共情能力的发展特征第122-125页
  一、实践性第122-123页
  二、趋近性第123页
  三、儿童优先性第123-125页
第四章 家园沟通中幼儿教师共情能力的提升策略第125-160页
 第一节 共情沟通策略第125-136页
  一、共情沟通策略第125-131页
  二、沟通案例分析第131-136页
 第二节 共情沟通表达第136-142页
  一、不同共情水平的沟通表达第137-140页
  二、共情表达例句第140-142页
 第三节 共情沟通流程第142-160页
  一、必须沟通事件的沟通流程第142-152页
  二、选择性沟通事件的沟通流程第152-156页
  三、无需沟通事件的沟通流程第156-160页
第五章 研究者的反思第160-170页
 第一节 对研究本身的反思第160-165页
  一、对研究方式的反思第160-162页
  二、对研究内容的反思第162-163页
  三、对研究效果的反思第163-165页
 第二节 对研究者本人的反思第165-168页
  一、理解教师的需要,激发教师的动机第165-167页
  二、淡化研究者身份,凸现自己人角色第167-168页
 第三节 对研究不足的反思第168-170页
参考文献第170-176页
附件一、幼儿教师共情问卷第176-180页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第176页
 第二部分 家园沟通中的共情问卷第176-178页
 第三部分 幼儿教师共情现状的问卷调查第178-180页
附件二、幼儿教师共情干预训练方案第180-195页
 第一次 建立团体,走进沟通第180-183页
 第二次 非言语与沟通第183-184页
 第三次 “我的角度”与沟通第184-185页
 第四次 情绪觉察与沟通第185-186页
 第五次 价值观与沟通第186-190页
 第六次 倾听表达与沟通(1)第190-192页
 第七次 倾听表达与沟通(2)第192-193页
 第八次 结束团体 幸福启航第193-195页
致谢第195-196页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第196页

论文共19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江苏省跳高运动员陈程多年训练计划的分析--以第十二届全运会周期训练为例
下一篇:中小学教学视频资源库的设计与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