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1页 |
一、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8页 |
(一) 政策意义 | 第8页 |
(二) 实践意义 | 第8页 |
三、 相关概念界定 | 第8-10页 |
(一) 农民合作组织 | 第8-9页 |
(二) 青年 | 第9页 |
(三) 返乡 | 第9页 |
(四) 返乡青年 | 第9-10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一) 文献研究法 | 第10页 |
(二) 半结构式访谈法 | 第10页 |
(三) 参与观察法 | 第10-11页 |
第二章 国内研究回顾 | 第11-14页 |
一、 关于返乡原因的研究 | 第11-12页 |
(一) 农民工返乡的原因分析 | 第11-12页 |
(二) 大学生返乡的原因分析 | 第12页 |
二、 对返乡青年就业路径的探讨 | 第12-14页 |
第三章 协会历程发展与青年人返乡的关系 | 第14-22页 |
一、 蒲韩乡村社区的发展背景 | 第14页 |
二、 协会的历程发展与青年人返乡的关系 | 第14-19页 |
(一) 准备期(1998-2001 年) | 第14-15页 |
(二) 萌芽期(2002-2004 年) | 第15-16页 |
(三) 成长前期(2005-2007 年) | 第16-17页 |
(四) 成长期(2008-2009 年) | 第17-18页 |
(五) 成熟期(2010 年至今) | 第18-19页 |
三、 协会目前的组织和人员状况 | 第19-22页 |
(一) 协会的部门划分情况 | 第19-20页 |
(二) 协会的组织结构与管理结构 | 第20页 |
(三) 协会中工作团队人员的状况描述 | 第20-21页 |
(四) 团队工作人员分布特点 | 第21-22页 |
第四章 协会青年返乡的原因分析 | 第22-26页 |
一、 经济收入的保障 | 第22-23页 |
二、 社会生活的满足 | 第23页 |
三、 良好的环境条件 | 第23-26页 |
(一) 地理区域环境 | 第24页 |
(二) 生活环境 | 第24-26页 |
第五章 协会汇聚返乡青年的原因分析 | 第26-33页 |
一、 协会经济合作和社会合作的综合发展 | 第26页 |
二、 协会对青年人需求的满足 | 第26-30页 |
(一) 生理需求 | 第26-27页 |
(二) 安全需求 | 第27页 |
(三) 社交需求 | 第27-28页 |
(四) 尊重需求 | 第28-29页 |
(五) 自我实现需求 | 第29-30页 |
三、 尊重青年人的特性 | 第30-31页 |
四、 协会对人力资本建设的重视 | 第31-33页 |
(一) 领导层对青年人的认识 | 第31页 |
(二) 学习型组织的建立 | 第31页 |
(三) 协会对青年人的要求 | 第31-33页 |
第六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 第33-37页 |
一、 结论 | 第33-34页 |
(一)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和青年人的成长是相辅相成的 | 第33页 |
(二) 返乡青年可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力量 | 第33页 |
(三) 农民合作组织在汇聚返乡青年上存在的局限性 | 第33-34页 |
二、 对策建议 | 第34-37页 |
(一) 鼓励和支持综合性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为青年返乡创造良好的条件 | 第34页 |
(二) 从社会环境上整体推动青年返乡 | 第34-35页 |
(三) 青年返乡需要乡村社区工作的方法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40页 |
附录 1 访谈提纲 | 第40-42页 |
附录 2 观察提纲 | 第42-43页 |
附录 3 部分访谈案例 | 第43-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