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1 绪论 | 第13-30页 |
·板类异形构件轻量化的需求 | 第13-14页 |
·板类构件的成形难度 | 第14-15页 |
·耐热镁合金的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高强、耐热镁合金板类构件的强化途径 | 第21-23页 |
·稀土耐热镁合金塑性变形 | 第23-26页 |
·镁合金的多道次变形研究现状 | 第26-27页 |
·多目标优化理论与算法 | 第27-28页 |
·本课题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2 Mg-13Gd-4Y-2Zn-0.6Zr合金的本构模型及热加工图 | 第30-58页 |
·本构方程 | 第30-42页 |
·引言 | 第30-31页 |
·流变应力-应变曲线 | 第31-32页 |
·应变量对流变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 第32-34页 |
·变形温度对流变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 第34-36页 |
·变形速率对流变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 | 第36-38页 |
·Mg-13Gd-4Y-2Zn-0.6Zr合金本构方程 | 第38-42页 |
·热加工图 | 第42-56页 |
·功率耗散图理论基础 | 第44-47页 |
·失稳图理论基础 | 第47-50页 |
·热加工图的构建 | 第50-53页 |
·加工图分析 | 第53-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3 Mg-13Gd-4Y-2Zn-0.6Zr合金多道次变形特征及组织演化规律 | 第58-84页 |
·合金的多道次变形软化特性 | 第58-60页 |
·Mg-13Gd-4Y-2Zn-0.6Zr镁合金多道次压缩变形行为 | 第60-76页 |
·实验方案 | 第60-61页 |
·多道次变形后的宏观形貌及其力学性能的变化 | 第61-63页 |
·Mg-13Gd-4Y-2Zn-0.6Zr镁合金一道次压缩应力-应变曲线 | 第63-64页 |
·Mg-13Gd-4Y-2Zn-0.6Zr镁合金两道次热压缩流变应力曲线 | 第64-69页 |
·Mg-13Gd-4Y-2Zn-0.6Zr镁合金三道次热压缩流变应力曲线 | 第69-72页 |
·Mg-13Gd-4Y-2Zn-0.6Zr镁合金四道次热压缩流变应力曲线 | 第72-76页 |
·其它变形镁合金多道次变形的特性 | 第76-78页 |
·铝合金多道次压缩变形的行为特性 | 第78-82页 |
·Mg-13Gd-4Y-2Zn-0.6Zr镁合金与其它合金多道次压缩变形特性比较 | 第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4 变壁厚异型板类构件塑性成形参数多目标优化策略 | 第84-109页 |
·变形均匀性评价指标 | 第84-89页 |
·基于应变变形均匀性评价指标 | 第84-85页 |
·基于晶粒尺寸变形均匀性评价指标 | 第85-86页 |
·基于损伤变形均匀性评价指标 | 第86页 |
·变形均匀性评价因子的提出 | 第86-89页 |
·筋板件筋部充填力学行为 | 第89-94页 |
·变壁厚异型板类构件塑性成形工艺 | 第94-96页 |
·变壁厚异型板类构件成形参数多目标优化的目标函数及设计变量 | 第96-97页 |
·多目标优化问题目标函数确定 | 第96页 |
·多目标优化问题设计变量选取 | 第96-97页 |
·成形参数多目标优化方案正交设计 | 第97-98页 |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 第98-102页 |
·灰色关联分析概述 | 第98-99页 |
·灰色关联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第99-102页 |
·层次分析法 | 第102-106页 |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与层次分析法的成形参数多目标优化策略 | 第106-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5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与层次分析法的成形工艺参数优化分析 | 第109-122页 |
·Mg-Gd-Y合金变壁厚异型板类构件成形工艺数值模拟 | 第109-110页 |
·数值模拟结果的灰色关联系数计算 | 第110-118页 |
·目标函数权重分配以及灰色关联度的计算 | 第118-120页 |
·优化结果分析 | 第120-121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122页 |
6 典型零件多向锻造多道次预变形及强韧化实验研究 | 第122-137页 |
·多道次锻造预制坯 | 第124-132页 |
·锻造缺陷的控制 | 第124-127页 |
·实验方案及过程 | 第127-128页 |
·锻件内部的空洞闭合条件控制 | 第128-130页 |
·锻件内部的组织均匀化控制 | 第130-132页 |
·叶片挤压件挤压成形实验模具及设备 | 第132-134页 |
·成形实验结果 | 第134-136页 |
·叶片零件的应用 | 第136页 |
·本章小结 | 第136-137页 |
7 结论 | 第137-138页 |
创新点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7页 |
博士期间成果 | 第147-148页 |
致谢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