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3页 |
| ABSTRACT | 第13-19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35页 |
| ·概述 | 第19-20页 |
| ·昆虫Hox基因的研究 | 第20-27页 |
| ·Hox基因的概念与特征 | 第20-22页 |
| ·Hox基因的表达与功能 | 第22-26页 |
| ·家蚕Hox基因的研究 | 第26-27页 |
| ·昆虫附器发育相关基因的研究 | 第27-30页 |
| ·Hox基因对昆虫附器发育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其他基因对昆虫腹肢发育的影响 | 第29-30页 |
| ·家蚕E群及类似突变研究 | 第30-35页 |
| ·家蚕E群及类似突变概述 | 第30-33页 |
| ·家蚕E群及类似突变与Hox基因 | 第33-35页 |
| 第二章 引言 | 第35-39页 |
|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 第35-3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7页 |
| ·技术路线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家蚕胸部突变楔形眼纹(Wes)的分子解析及基因功能研究 | 第39-5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8页 |
| ·家蚕品系及连锁定位材料配制 | 第39页 |
|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39-41页 |
| ·主要仪器 | 第41-42页 |
| ·主要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42-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4页 |
| ·Wes突变体的表型特征 | 第48-50页 |
| ·Wes位点的分子定位及候选基因筛查 | 第50-51页 |
| ·Wes突变的候选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第51-52页 |
| ·候选基因BmAntp的表达分析 | 第52-54页 |
| ·讨论 | 第54-57页 |
| ·Wes突变表型与BmAntp基因的表达水平 | 第54-55页 |
| ·家蚕BmAntp基因的功能 | 第55-57页 |
| 第四章 家蚕腹部突变E~(Cs)-l的分子解析 | 第57-7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7-62页 |
| ·家蚕品系及连锁定位材料配制 | 第57页 |
|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57-60页 |
| ·主要仪器 | 第60页 |
| ·主要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60-6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62-68页 |
| ·E~(Cs)-l突变体的表型特征及遗传模式 | 第62-63页 |
| ·E~(Cs)-l位点的精细定位 | 第63-64页 |
| ·E~(Cs)-l位点候选区域序列分析 | 第64-66页 |
| ·E~(Cs)-l突变与野生型中Bmabd-A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66-68页 |
| ·讨论 | 第68-71页 |
| 第五章 家蚕无胸足突变(ap)的分子机制研究 | 第71-9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1-80页 |
| ·家蚕品系及连锁定位材料配制 | 第71页 |
| ·主要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71-73页 |
| ·主要仪器 | 第73页 |
| ·主要实验方法及步骤 | 第73-8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80-96页 |
| ·ap突变体的表型特征 | 第80页 |
| ·ap突变体雌不育性的生理学原因 | 第80-83页 |
| ·ap位点的分子定位 | 第83-84页 |
| ·ap位点候选基因的序列及表达模式分析 | 第84-88页 |
| ·Bmsob基因在野生型与ap突变中的表达差异分析 | 第88-89页 |
| ·Bmsob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 第89-91页 |
| ·Bmsob与Hox基因的相互作用研究 | 第91-92页 |
| ·Bmsob其他下游调控基因的筛查与验证 | 第92-93页 |
| ·BmDsp基因的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 第93-94页 |
| ·BmDsp与BmPc、Hox基因的相互作用 | 第94-96页 |
| ·讨论 | 第96-99页 |
| ·家蚕ap突变表型与Hox基因 | 第96-97页 |
| ·Bmsob基因的表达与功能 | 第97页 |
| ·Bmsob与Hox基因的调控关系 | 第97-99页 |
| 第六章 综合与结论 | 第99-103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103-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15页 |
| 附录 | 第115-119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 第119-121页 |
| 致谢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