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3页 |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多维隔振的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并联机构的发展 | 第16-18页 |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在多维隔振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 第20-21页 |
·现代仿真技术在少自由度并联机构隔振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2章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模型的建立及其自由度分析 | 第23-37页 |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构成 | 第23-26页 |
·运动副的类型 | 第23-24页 |
·运动支链的类型 | 第24-26页 |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类型 | 第26页 |
·少自由度并联机构模型的建立 | 第26-28页 |
·机构自由度的求解方法 | 第28-31页 |
·约束螺旋理论 | 第29-31页 |
·两种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自由度计算与分析 | 第31-35页 |
·3-PRC并联机构的自由度分析及主动副选择 | 第31-33页 |
·2PRC-PR^C并联机构的自由度分析及主动副选择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3章 两种少自由度并联机构的运动学与力学分析 | 第37-55页 |
·3- PRC并联机构的分析 | 第37-44页 |
·3-PRC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第37-43页 |
·3-PRC并联机构的力学分析 | 第43-44页 |
·2PRC-PR^C并联机构的分析 | 第44-53页 |
·2PRC-PR^C并联机构的运动学分析 | 第44-52页 |
·并联机构的力学分析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多维隔振平台的振动分析 | 第55-73页 |
·3-PRC并联机构隔振平台的设计及其动力学模型 | 第55-57页 |
·隔振平台的设计 | 第55页 |
·隔振平台的动力学模型 | 第55-57页 |
·2PRC-PR^C并联机构隔振平台的设计及动力学模型 | 第57-59页 |
·隔振平台的设计 | 第57-58页 |
·隔振平台的动力学模型 | 第58-59页 |
·多维隔振平台的固有频率和模态分析 | 第59-60页 |
·多维隔振系统的固有频率变化规律 | 第60-71页 |
·3-PRC并联机构隔振平台固有频率变化规律 | 第60-65页 |
·2PRC-PR^C并联机构隔振平台固有频率变化规律 | 第65-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多维隔振平台的仿真及分析 | 第73-91页 |
·3-PRC多维隔振系统的仿真及分析 | 第73-82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73-74页 |
·多维隔振系统的运动学仿真 | 第74-77页 |
·多维隔振系统的振动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77-82页 |
·2PRC-PR^C多维隔振系统的仿真及分析 | 第82-89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82-83页 |
·多维隔振系统的运动学仿真 | 第83-86页 |
·多维隔振系统的振动性能仿真与分析 | 第86-89页 |
·本章小结 | 第89-91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91-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