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图标索引 | 第11-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2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7页 |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文献评述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基本框架 | 第21-23页 |
第2章 行业协会应对贸易争端典型案例研究 | 第23-37页 |
·两点说明 | 第23-24页 |
·行业协会的概念界定 | 第23-24页 |
·案例选择说明 | 第24页 |
·案例一:棉纺织业协会(韩国)-----小集团的集体行动优势 | 第24-29页 |
·案例说明 | 第25-27页 |
·案例分析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案例二:温州烟具行业协会-----声誉机制的选择性激励 | 第29-33页 |
·案例说明 | 第29-31页 |
·案件分析 | 第31-32页 |
·小结 | 第32-33页 |
·案例三:欧盟-----利益集团的组织结构优化 | 第33-37页 |
·案例说明 | 第34-35页 |
·案例分析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行业协会在贸易争端中作用机理的一个一般性理论框架 | 第37-47页 |
·一般性问题的提出 | 第37-39页 |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逻辑 | 第37-38页 |
·一般性问题的提出 | 第38-39页 |
·一般性理论框架 | 第39-41页 |
·声誉机制引入后的理论框架扩展 | 第41-45页 |
·声誉机制的作用机理 | 第41-43页 |
·扩展后的集体行动理论框架 | 第43-45页 |
·小结 | 第45-47页 |
第4章 我国转型期对外贸易中行业协会的作用机理 | 第47-54页 |
·转型期行业协会在对外贸易中的“失灵” | 第47-49页 |
·转型期对外贸易的特点 | 第47-48页 |
·行业协会在对外贸易中“失灵”的原因 | 第48-49页 |
·转型期对外贸易中行业协会的一般作用机理 | 第49-50页 |
·适应性的制度建设 | 第50-54页 |
·建立声誉机制,促进行业协会发展 | 第51-52页 |
·健全行业协会职能,促进行业协会自治 | 第52页 |
·增强社会激励机制,保证行业协会持续发展 | 第52-54页 |
第5章 结论、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4页 |
·研究不足与展望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