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思惟像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30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8页 |
二、 选题切入点 | 第18-26页 |
三、 研究资料 | 第26-27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五、 研究目的和文章结构 | 第28-30页 |
第一章 何为佛教思惟像 | 第30-80页 |
第一节 关键词汇——思惟 | 第30-37页 |
一、 思惟的意思 | 第30-32页 |
二、 动词词根√cint | 第32-33页 |
三、 内典中的思惟 | 第33-37页 |
第二节 思惟手:认定佛教思惟像的关键姿势 | 第37-51页 |
一、 思惟手 | 第37-39页 |
二、 思惟手姿势的文献资料 | 第39-45页 |
三、 思惟手姿势的判别以及思惟像的认定 | 第45-51页 |
四、 实验研究 | 第51页 |
第三节 腿脚和坐姿 | 第51-64页 |
一、 跏趺坐和半跏 | 第52-59页 |
二、 交脚坐 | 第59-60页 |
三、 双足垂下坐 | 第60-62页 |
四、 跪坐 | 第62-64页 |
第四节 头和面部表情 | 第64-70页 |
第五节 图像示例 | 第70-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0页 |
第二章 佛教思惟像的种类 | 第80-86页 |
第三章 和佛传故事有关的思惟像 | 第86-171页 |
第一节 犍陀罗艺术中的佛教思惟像 | 第87-91页 |
第二节 太子思惟像 | 第91-147页 |
一、 有铭文的太子思惟像 | 第91-94页 |
二、 道宣对太子思惟像的记载 | 第94-98页 |
三、 瑞象画面 | 第98-100页 |
四、 三时殿和学书后回宫 | 第100-102页 |
五、 出游四门后回宫 | 第102-107页 |
六、 出家之夜 | 第107-113页 |
七、 白马舐足 | 第113-125页 |
八、 树下观耕思惟和礼拜 | 第125-147页 |
第二节 其他的思惟像 | 第147-169页 |
一、 佛陀降诞中的天神和侍女 | 第147-150页 |
二、 出城图像中引导的天神 | 第150-153页 |
三、 占梦、占相场景中的摩耶夫人和仙人 | 第153-156页 |
四、 太子婚配中的善觉王 | 第156-159页 |
五、 出城图像中的女神和太子妃 | 第159-163页 |
六、 降魔成道中的魔王 | 第163-169页 |
本章小结 | 第169-171页 |
第四章 中国思惟菩萨像调查及分类初步 | 第171-239页 |
第一节 和释迦牟尼佛有关的思惟像 | 第172-175页 |
第二节 和弥勒有关的思惟像 | 第175-179页 |
第三节 和交脚像有关的思惟像 | 第179-188页 |
第四节 和跏趺坐佛有关的思惟像 | 第188-201页 |
第五节 和二佛并坐像有关的思惟像 | 第201-205页 |
第六节 和授记图像有关的思惟像 | 第205-209页 |
第七节 和观音菩萨像有关的思惟像 | 第209-213页 |
第八节 北凉石塔以及炳灵寺的思惟菩萨像 | 第213-216页 |
第九节 敦煌莫高窟早期石窟和金塔寺石窟中的思惟像 | 第216-219页 |
第十节 麦积山石窟中的思惟像 | 第219-221页 |
第十一节 单体思惟像 | 第221-237页 |
本章小结 | 第237-239页 |
第五章 佛教思惟像的来龙去脉 | 第239-269页 |
第一节 戒律对姿势的规定 | 第239-247页 |
一、 部派佛教戒律对支颊、扶颊、拄颊的规定 | 第241-243页 |
二、 部派佛教戒律对坐姿的规定 | 第243-247页 |
第二节 和西方(古希腊)“思惟”像的比较 | 第247-260页 |
第三节 和支颐诗句的比较 | 第260-268页 |
本章小结 | 第268-269页 |
第六章 本文结论 | 第269-272页 |
致谢 | 第272-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274-283页 |
附录:图版和表格目录 | 第283-294页 |
附件 | 第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