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后碳社会的“美丽浙江”建设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绪论 | 第10-15页 |
| (一)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二) 研究内容和创新 | 第11-13页 |
| (三) 研究方法和逻辑结构 | 第13-15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 ·国外对后碳社会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 ·国内对后碳社会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 ·国外后碳社会建设 | 第23-26页 |
| ·“美丽浙江”建设研究综述 | 第26-27页 |
|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 第27-29页 |
| 第二章 后碳社会 | 第29-37页 |
| ·后碳社会的内涵 | 第29-30页 |
| ·后碳社会的特征 | 第30-32页 |
| ·后碳社会的意义 | 第32-33页 |
| ·后碳社会的建设途径 | 第33-37页 |
| 第三章 美丽浙江的基本内涵 | 第37-46页 |
| ·“美丽浙江”建设的背景 | 第37-38页 |
| ·节能减排 | 第37页 |
| ·循环经济 | 第37-38页 |
| ·生态文明 | 第38页 |
| ·美丽浙江 | 第38页 |
| ·“美丽浙江”的目标 | 第38-41页 |
| ·美丽浙江——生态文明的自然美 | 第39页 |
| ·美丽浙江——经济发展的科学美 | 第39-40页 |
| ·美丽浙江——政治建设的治理美 | 第40页 |
| ·美丽浙江——人民生活的和谐美 | 第40-41页 |
| ·“美丽浙江”发展成效 | 第41-43页 |
| ·“美丽浙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43-46页 |
| 第四章 美丽浙江建设的制约因素 | 第46-63页 |
| ·能源结构 | 第46-51页 |
| ·能源消费结构现状 | 第46-48页 |
|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 第48-49页 |
| ·能源消费的碳排放 | 第49-51页 |
| ·产业结构 | 第51-53页 |
| ·工业能源消费现状 | 第51-52页 |
| ·工业碳排放 | 第52-53页 |
| ·建筑能耗 | 第53-56页 |
| ·建筑业发展现状 | 第54-55页 |
| ·建筑能耗的碳排放 | 第55-56页 |
| ·交通能耗 | 第56-59页 |
| ·交通方式现状 | 第56-57页 |
| ·交通能耗的碳排放 | 第57-59页 |
| ·社会消费 | 第59-63页 |
| ·社会消费现状 | 第59-61页 |
| ·社会消费的碳排放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基于后碳社会的美丽浙江建设路径 | 第63-78页 |
| ·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培养后碳人才 | 第63-64页 |
| ·政府科学布局,转变管理机制 | 第64-65页 |
|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 | 第65-67页 |
|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 | 第67-69页 |
| ·科技支撑,大力推动技术创新 | 第69-71页 |
| ·改造利用建筑物,加强建筑节能减排 | 第71-72页 |
| ·开发新能源交通工具,实现交通节能减排 | 第72-74页 |
| ·树立低碳消费观,形成低碳生活方式 | 第74-75页 |
| ·转变经营理念,创新生产和商业模式 | 第75-76页 |
| ·多方合作,加强社会协同 | 第76-78页 |
| 结论 | 第78-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致谢 | 第85-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