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甸拉巴—东炉房矿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与找矿方向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19页 |
|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研究现状 | 第14页 |
| ·矿区自然地理、经济状况 | 第14-15页 |
| ·矿区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16-17页 |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8-19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9-27页 |
| ·区域地层 | 第19-20页 |
| ·区域构造 | 第20-22页 |
| ·区域岩浆岩 | 第22-23页 |
|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第23-26页 |
| ·地球物理特征 | 第23-24页 |
| ·地球化学特征 | 第24-26页 |
| ·区域矿产 | 第26-27页 |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第27-32页 |
| ·矿区地层 | 第27-29页 |
| ·矿区构造 | 第29页 |
| ·岩浆活动 | 第29页 |
| ·围岩蚀变 | 第29页 |
| ·矿(化)体地质特征 | 第29-32页 |
| 第4章 矿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32-48页 |
| ·基本原理及异常形成机制 | 第32-34页 |
| ·基本原理 | 第32-33页 |
| ·矿床次生晕的形成 | 第33-34页 |
| ·取样层位及粒度确定 | 第34页 |
| ·指示元素确定 | 第34-35页 |
| ·野外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 第35-37页 |
| ·野外工作方法 | 第35页 |
| ·野外定点 | 第35页 |
| ·样品采集及编录 | 第35-36页 |
| ·野外样品加工及管理 | 第36页 |
| ·样品的分析 | 第36-37页 |
| ·土壤地球化学特征 | 第37-44页 |
| ·土壤中元素含量特征 | 第37-40页 |
| ·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相关性分析 | 第40页 |
| ·土壤地球化学元素聚类分析 | 第40-41页 |
| ·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因子分析 | 第41-42页 |
| ·元素的分析形式 | 第42-44页 |
| ·土壤元素异常分析 | 第44-48页 |
| ·铜异常特征分析 | 第45-46页 |
| ·金异常特征分析 | 第46页 |
| ·铅、锌(银)异常特征分析 | 第46-47页 |
| ·钨、钼异常特征分析 | 第47-48页 |
| 第5章 异常评价与找矿预测 | 第48-66页 |
| ·异常的圈定 | 第48页 |
| ·地球化学分区 | 第48-50页 |
| ·重要异常区地球化学特征 | 第50-64页 |
| ·东炉房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50-57页 |
| ·拉巴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57-64页 |
| ·找矿远景区划分及评价 | 第64-66页 |
| ·找矿远景区的判断准则 | 第64页 |
| ·划分结果 | 第64页 |
| ·找矿远景区主要特征、预测矿种 | 第64-66页 |
| 第6章 主要结论和存在的问题 | 第66-68页 |
| ·主要结论 | 第66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6-68页 |
| 致谢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