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8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9-11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4页 |
·研究的基本思路、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可能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制造服务业概述 | 第18-26页 |
·制造服务业的起源与发展 | 第18-19页 |
·制造服务业的概念界定和分类 | 第19-22页 |
·制造服务业的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制造服务业的分类 | 第21-22页 |
·制造服务业相关理论范畴 | 第22-24页 |
·生产性服务 | 第22页 |
·服务增强 | 第22-23页 |
·制造型服务 | 第23页 |
·整体解决方案 | 第23-24页 |
·制造服务业的运营模式 | 第24-26页 |
·服务外包 | 第24页 |
·制造业企业自营服务 | 第24-25页 |
·制造业企业与服务企业合作服务 | 第25-26页 |
第3章 制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两部门模型 | 第26-37页 |
·制造服务业与制造业“两部门”的形成 | 第26-28页 |
·制造服务业形成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 第26-27页 |
·制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作用 | 第27-28页 |
·两部门视角下制造业升级的内涵 | 第28-30页 |
·制造业升级的理论内涵 | 第28-29页 |
·两部门视角下制造业升级的内涵 | 第29-30页 |
·制造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具体作用途径 | 第30-32页 |
·为制造业提供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 | 第30-31页 |
·降低制造业的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 | 第31-32页 |
·为制造业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 第32页 |
·制造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两部门模型构建 | 第32-37页 |
·两部门模型的理论基础 | 第32-33页 |
·两部门模型构建 | 第33-37页 |
第4章 两部门视角下洛阳制造业升级的实证研究 | 第37-48页 |
·实证模型构建 | 第37-38页 |
·制造服务业对制造业升级作用的模型 | 第37-38页 |
·制造服务业外延行业对制造业升级作用的模型 | 第38页 |
·制造服务业与制造业关系的描述性分析 | 第38-45页 |
·三大产业发展情况 | 第38-40页 |
·制造服务业的发展情况 | 第40-43页 |
·制造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 第43-45页 |
·制造服务业与制造业升级的实证回归分析 | 第45-47页 |
·制造服务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实证检验 | 第45-46页 |
·制造服务业外延行业促进制造业升级的实证检验 | 第46-47页 |
·实证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47-48页 |
第5章 洛阳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 第48-57页 |
·洛阳制造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 第48-49页 |
·洛阳制造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 第49-51页 |
·影响洛阳制造业升级的主要因素 | 第51-53页 |
·人才结构失衡 | 第51-52页 |
·科研投入不足 | 第52-53页 |
·洛阳制造业升级的有利基础及历史机遇 | 第53-57页 |
·有利基础 | 第53-54页 |
·历史机遇 | 第54-57页 |
第6章 洛阳加快制造服务业推进制造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 第57-66页 |
·加快制造服务业中重点行业的发展 | 第57-60页 |
·大力发展金融业 | 第57页 |
·规范科技服务业 | 第57-58页 |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 第58页 |
·优化人才结构 | 第58-60页 |
·促进制造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 第60-63页 |
·企业层面 | 第60-61页 |
·产业层面 | 第61页 |
·区域层面 | 第61-63页 |
·改善制造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 第63-66页 |
·扩大服务市场需求 | 第63页 |
·加强知识产权管理 | 第63-64页 |
·强化政府规制作用 | 第64页 |
·加强相关政策引导 | 第64-66页 |
第7章 结论 | 第66-68页 |
·研究结论 | 第66-67页 |
·本文的局限性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3页 |
附录A 附录 Feder 两部门模型推导 | 第7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