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低碳交通实现路径探讨--基于社会—技术转型多重视角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1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 ·研究内容 | 第9页 |
| ·研究方法 | 第9页 |
| ·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11页 |
| 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11-18页 |
| ·低碳交通概述 | 第11-12页 |
| ·低碳交通的内涵 | 第11页 |
| ·低碳交通的特点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 ·对目前文献的简要总结 | 第17-18页 |
| 3 MLP理论概述 | 第18-21页 |
| ·场景 | 第19页 |
| ·体制 | 第19页 |
| ·利基 | 第19页 |
| ·相互关系 | 第19-20页 |
| ·基于MLP理论的转型路径 | 第20-21页 |
| 4 基于MLP理论的我国城市低碳交通转型现状分析 | 第21-30页 |
| ·场景压力 | 第21-23页 |
| ·环境问题 | 第22页 |
| ·能源问题 | 第22-23页 |
| ·利基压力 | 第23-25页 |
| ·区域利基发展 | 第23页 |
| ·技术利基发展 | 第23-25页 |
| ·体制压力 | 第25-30页 |
| ·公共交通体系 | 第25-26页 |
| ·新能源交通体系 | 第26-27页 |
| ·慢行交通体系 | 第27-30页 |
| 5 基于MLP理论的城市低碳交通转型评价 | 第30-40页 |
|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必要性和原则 | 第30-31页 |
| ·必要性 | 第30页 |
| ·原则 | 第30-31页 |
| ·评价指标框架 | 第31页 |
| ·评价方法 | 第31-34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1-34页 |
| ·聚类分析法 | 第34页 |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34-36页 |
| ·具体评价指标 | 第34-35页 |
| ·部分指标计算说明 | 第35-36页 |
| ·数据的来源及处理 | 第36-38页 |
| ·数据的选取 | 第36页 |
| ·数据的处理 | 第36-38页 |
| ·实证分析 | 第38-40页 |
| 6 基于MLP理论的城市低碳交通转型路径构建 | 第40-42页 |
| ·第一类城市转型路径 | 第41页 |
| ·第二类城市转型路径 | 第41-42页 |
| ·第三类城市转型路径 | 第42页 |
| 7 结论和政策建议 | 第42-48页 |
| ·结论 | 第42-43页 |
| ·政策建议 | 第43-47页 |
|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