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论 | 第9-12页 |
一、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页 |
二、国内外关于地质灾害法律保护的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一)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二)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页 |
三、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0-12页 |
第一章 陕南地区地质灾害概况 | 第12-18页 |
一、地质灾害的界定 | 第12页 |
(一) 地质灾害的定义 | 第12页 |
(二) 地质灾害的危害性 | 第12页 |
二、陕南地区基本概况和灾害治理的理论依据 | 第12-14页 |
(一) 法学基础 | 第12-13页 |
(二) 地质学基础 | 第13页 |
(三) 环境经济学基础 | 第13-14页 |
(四) 陕南地区的悠久历史 | 第14页 |
(五) 陕南地区社会经济概况 | 第14页 |
三、陕南地区地质灾害类型、成因分析和法律意义 | 第14-18页 |
(一) 陕南地区地质灾害类型 | 第14-15页 |
(二) 成因分析 | 第15-16页 |
(三) 建立和完善陕南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法律意义 | 第16-18页 |
第二章 陕南地质灾害防治法治建设成就与问题 | 第18-22页 |
一、陕南地质灾害防治法治建设的成就 | 第18页 |
(一) 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在陕南地区的贯彻落实 | 第18页 |
(二) 制定了符合本省实际的灾害应急方案 | 第18页 |
(三) 对陕南灾民进行了有计划、有条理的搬迁 | 第18页 |
二、陕南地质灾害防治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第18-22页 |
(一) 陕南地区地质灾害移民安置问题 | 第18-19页 |
(二) 中国人防灾减灾意识及法治环境问题 | 第19-20页 |
(三) 陕南地质灾害物资保障问题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国内外地质灾害防治的成功经验与启示 | 第22-34页 |
一、美国 | 第22-24页 |
(一) 美国国家地质灾害现状 | 第22页 |
(二) 灾害防治法律 | 第22-23页 |
(三) 地质灾害协调机构 | 第23-24页 |
二、日本 | 第24-26页 |
(一) 日本国地质灾害现状 | 第24-25页 |
(二) 日本灾害管理的基本机构 | 第25-26页 |
(三) 国民灾害管理教育 | 第26页 |
三、四川“5.12 ”大地震 | 第26-29页 |
(一) 汶川地震概况 | 第26-27页 |
(二) 汶川灾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成就 | 第27页 |
(三) 汶川地震中普通公民的参与 | 第27-28页 |
(四) 《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的亮点 | 第28-29页 |
四、甘肃舟曲特大泥石流 | 第29-32页 |
(一) 舟曲泥石流概况 | 第29页 |
(二) 舟曲泥石流灾害成因和反思 | 第29-31页 |
(三)、舟曲泥石流灾后重建成功经验 | 第31-32页 |
五、国内外地质灾害防治对陕南地区的启示 | 第32-34页 |
(一) 建立完备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体系,并不断更新 | 第32页 |
(二) 完善地质灾害应对机构 | 第32页 |
(三) 提高国民的防灾减灾综合能力 | 第32-33页 |
(四) 进一步加强民间组织的力量建设 | 第33-34页 |
第四章 陕南地质灾害防治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 | 第34-46页 |
一、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 | 第34-36页 |
(一) 灾害环境责任原则 | 第34页 |
(二) 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原则 | 第34-35页 |
(三) 灾害防治与当地群众参与相结合原则 | 第35-36页 |
二、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在陕南地区的具体适用 | 第36-37页 |
(一) 充分认识《地质灾害防治条例》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 | 第36页 |
(二) 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学习和培训 | 第36-37页 |
(三) 认真履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赋予的各项职责 | 第37页 |
三、完善地质灾害防治法律,出台《灾害移民法》 | 第37-39页 |
(一) 灾害移民的界定 | 第37-38页 |
(二) 《灾害移民法》的出台背景 | 第38页 |
(三) 《灾害移民法》在陕南地区所应着力完善的领域 | 第38-39页 |
四、完善陕南地区生态补偿制度 | 第39-40页 |
(一) 概念界定和意义 | 第39-40页 |
(二) 陕南地区生态补偿制度完善的具体措施 | 第40页 |
五、完善陕南地区环境税费制度 | 第40-41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40-41页 |
(二) 具体措施—完善陕南地区税费制度 | 第41页 |
六、建立陕南地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 | 第41-43页 |
(一) 概念界定和意义 | 第41-42页 |
(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制度的具体措施 | 第42-43页 |
七、陕南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的具体范例—安康市 | 第43-44页 |
(一) 抓紧集中监测巡查 | 第43页 |
(二) 进一步落实工作责任 | 第43-44页 |
(三) 切实加强宣传教育 | 第44页 |
八、完善陕南地区灾害应急管理制度 | 第44-46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44-45页 |
(二) 完善灾害应急管理制度的具体措施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 第49-50页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