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水污染的研究背景 | 第11页 |
·FENTON 技术的发展概况 | 第11-14页 |
·电-Fenton 技术的发展背景 | 第12-13页 |
·电-Fenton 技术中电极的应用与发展 | 第13-14页 |
·有序介孔碳材料的发展概况 | 第14-17页 |
·DSA 电极的研究背景 | 第17-19页 |
·本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ACF@OMC 的制备及其作为电-FENTON 体系阴极的应用研究 | 第20-36页 |
·引言 | 第20页 |
·实验部分 | 第20-24页 |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20-21页 |
·ACF@OMC 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21-22页 |
·酚醛树脂前驱体的制备 | 第21-22页 |
·ACF@OMC 复合碳材料的制备 | 第22页 |
·电-Fenton 降解反应的装置与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降解过程中主要活性物种 H2O2以及·OH 的检测 | 第23-24页 |
·不同阴极材料电-Fenton 体系的电化学测试 | 第24页 |
·复合碳材料的表征 | 第24页 |
·复合碳材料的 SEM 与 TEM 表征 | 第24页 |
·复合碳材料的 N_2-吸附脱附表征 | 第2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4-35页 |
·复合碳材料的形貌表征 | 第24-26页 |
·复合碳材料的 N_2物理-吸附脱附测试 | 第26-28页 |
·复合碳材料作为电-Fenton 体系的阴极降解 X3B 的测试 | 第28-32页 |
·复合碳材料阴极体系的主要活性物种检测 | 第32-33页 |
·复合碳材料的循环伏安测试 | 第33-34页 |
·ACF@OMC 的稳定性测试 | 第34-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温度对 ACF@OMC 结构及结构对污染物电-FENTON 降解行为的影响 | 第36-51页 |
·引言 | 第36页 |
·实验部分 | 第36-37页 |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6页 |
·实验方法与装置 | 第36-37页 |
·ACF@OMC-x 复合碳材料电-Fenton 降解 X3B | 第37页 |
·ACF@OMC-x 复合碳材料电-Fenton 降解酸性橙 | 第37页 |
·pH 值对 ACF@OMC-x 电-Fenton 降解酸性橙的影响 | 第37页 |
·ACF@OMC-x 复合阴极体系的活性物种·OH 的检测 | 第37页 |
·复合碳材料的表征 | 第3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9页 |
·ACF@OMC-x 的形貌 | 第37-38页 |
·ACF@OMC-x 复合材料的 N_2物理吸附-脱附测试 | 第38-40页 |
·X3B 与酸性橙的降解 | 第40-48页 |
·X3B 与酸性橙的性质与标准曲线绘制 | 第40-42页 |
·ACF@OMC-x 阴极体系降解 X3B | 第42-44页 |
·ACF@OMC-x 阴极体系降解酸性橙 | 第44-46页 |
·pH 值对 ACF@OMC-x 阴极体系降解作用的影响 | 第46-48页 |
·ACF@OMC-x 阴极体系的活性物种·OH 的检测 | 第48页 |
·染料的降解行为探究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电-FENTON 降解 X3B 的阳极影响探究 | 第51-58页 |
·引言 | 第51页 |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51页 |
·电极材料的制备 | 第51页 |
·电-Fenton 反应的装置与实验方法 | 第51页 |
·电极的电化学研究 | 第51-52页 |
·不同电极体系产生 OH 的检测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DSA 的 XRD 表征 | 第52页 |
·ACF 和 DSA SEM 表征 | 第52-53页 |
·电-Fenton 降解 X3B 反应过程 | 第53-55页 |
·X3B 的降解脱色率 | 第53-54页 |
·X3B 的矿化率和平均电流效率 | 第54-55页 |
·电极作用机理的研究 | 第55-57页 |
·三种电极体系的循环伏安特性 | 第55-56页 |
·产生.OH 相对量的检测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结论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