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判决的可接受性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判决可接受性问题的研究背景 | 第8-15页 |
一、 判决可接受性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一) 理论渊源 | 第8页 |
(二) 实践渊源 | 第8-9页 |
二、 判决可接受性缺失的现状 | 第9-11页 |
(一) 从上(抗)诉率上分析 | 第9-10页 |
(二) 从申请执行率上分析 | 第10-11页 |
三、 判决可接受性问题研究评述 | 第11-15页 |
(一) 判决可接受性理论的研究 | 第12-13页 |
(二) 判决可接受性实证的研究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判决可接受性的界定 | 第15-18页 |
一、 判决与判决书、裁判的区别 | 第15页 |
二、 可接受性的涵义 | 第15-16页 |
三、 判决可接受性的定义 | 第16-18页 |
(一) 判决可接受性的主观性 | 第17页 |
(二) 判决可接受性的社会性 | 第17页 |
(三) 判决可接受性的多元性 | 第17-18页 |
第三章 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主体因素 | 第18-22页 |
一、 当事人的需要:利益主导型 | 第18-20页 |
(一) 物质利益的需要 | 第18-19页 |
(二) 精神利益的需要 | 第19-20页 |
二、 法律共同体的需要:过程主导型 | 第20页 |
(一) 事实认定正确的需要 | 第20页 |
(二) 法律适用正确的需要 | 第20页 |
三、 社会大众的需要:结果主导型 | 第20-22页 |
(一) 判决结果合理的需要 | 第21页 |
(二) 判决结果合情的需要 | 第21-22页 |
第四章 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客体因素 | 第22-31页 |
一、 判决事实——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前提性因素 | 第22-23页 |
(一) 微观个案分析 | 第22-23页 |
(二) 判决事实认定正确的重要影响 | 第23页 |
二、 判决理由——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依据性因素 | 第23-25页 |
(一) 微观个案分析 | 第24页 |
(二) 判决理由适用正确的重要影响 | 第24-25页 |
三、 判决论证——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技术性因素 | 第25-28页 |
(一) 微观个案分析 | 第26页 |
(二) 判决论证逻辑合理的重要影响 | 第26-28页 |
四、 判决程序——影响判决可接受性的体制性因素 | 第28-31页 |
(一) 微观个案分析 | 第28-29页 |
(二) 判决程序正当的重要影响 | 第29-31页 |
第五章 判决可接受性的实现 | 第31-36页 |
一、 判决可接受性实现的意义 | 第31-33页 |
(一) 有利于纠纷解决的高效 | 第31页 |
(二) 有利于良好行为模式的引导 | 第31-32页 |
(三)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 第32-33页 |
二、 判决可接受性的标准 | 第33-34页 |
(一) 满足判决受众的需要 | 第33-34页 |
(二) 判决受众的需要具有正当性 | 第34页 |
(三) 判决本身各方面相互作用 | 第34页 |
三、 提高判决可接受性的建议 | 第34-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附录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