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绪论 | 第11-25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4页 |
·研究的现实应用价值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3页 |
·国外超高层“地域性”倾向的发展状况 | 第15-19页 |
·国内超高层“本土化”趋势和“地域性”研究状况 | 第19-23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研究框架 | 第24-25页 |
2.整体地域建筑理论应用于“鼎昊大厦”的可行性研究 | 第25-55页 |
·整体地域建筑的理论框架 | 第25-36页 |
·建筑的地域性 | 第25-27页 |
·整体地域建筑理论的概念 | 第27-28页 |
·整体地域建筑理论的三轴心 | 第28-30页 |
·整体地域建筑理论的特点 | 第30-31页 |
·若干超高层案例的地域性呈现 | 第31-36页 |
·项目的宏观背景研究 | 第36-47页 |
·西安地区的基本地域条件认知 | 第36-39页 |
·西安的高层与超高层发展现状 | 第39-45页 |
·西安超高层的发展远景及存在的问题与机会 | 第45-47页 |
·项目的微观背景研究 | 第47-51页 |
·本项目的“设计愿景”构想 | 第47-48页 |
·本项目的“现实条件”分析 | 第48-49页 |
·“设计愿景”和“现实条件”的对立统一关系 | 第49-51页 |
·整体地域建筑理论应用于“鼎昊大厦”的可行性 | 第51-54页 |
·以理论观点将“设计愿景”和“现实条件”融合的可能性 | 第51-52页 |
·本项目地域条件和建筑地域性特征的逻辑关系重构 | 第52-54页 |
·确定内在构成和外在表达相一致的设计主线构思 | 第54页 |
·确定内部功能和外部形式相统一的设计原则 | 第54页 |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3.基于整体地域建筑理论观的“鼎昊大厦”内在构成确定 | 第55-85页 |
·针对城市规划和市场条件的项目定位与开发强度确定 | 第55-64页 |
·项目的规划背景 | 第55-59页 |
·项目的市场研判 | 第59-64页 |
·项目的定位与开发强度 | 第64页 |
·针对区域空间关系的建筑形态控制 | 第64-69页 |
·建筑高度的可能性分析 | 第64-65页 |
·空间形体的选择性分析 | 第65-69页 |
·针对周边城市条件的总平面布置 | 第69-71页 |
·可建设范围分析 | 第69-70页 |
·总平面布置分析 | 第70-71页 |
·针对功能布局的剖面初步分析 | 第71-78页 |
·主要功能的布局分析 | 第71-75页 |
·针对剖面的层高分析 | 第75-78页 |
·针对使用规模的交通影响评价 | 第78-84页 |
·交通现状与交通需求预测 | 第78-79页 |
·项目交通影响评价 | 第79-82页 |
·停车需求分析评价 | 第82-83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4.基于整体地域建筑理论观的“鼎昊大厦”外在表达生成 | 第85-125页 |
·外部设计的地域特征塑造(地域性的主线表达) | 第85-106页 |
·针对西安城市历史文脉的建筑形象塑造 | 第85-98页 |
·针对楼宇微环境的抗风雨荷载和外立面维护 | 第98-101页 |
·针对高新区城市风貌的建筑材质表达 | 第101-106页 |
·内部设计与外部设计的关联性建立 | 第106-112页 |
·外部形式与标准层的关联性 | 第106-109页 |
·建筑形体与结构形式的关联性 | 第109-111页 |
·内部功能与外部形式的关联性 | 第111-112页 |
·内部设计的地域性体现(地域性的支线表达) | 第112-123页 |
·针对西安办公环境风格的底层大堂和顶部会所设计 | 第112-114页 |
·针对西安技术条件的核心筒优化与电梯配置 | 第114-118页 |
·针对西安地区救灾疏散条件的消防和避难层设计 | 第118-122页 |
·针对项目周边交通情况的地下停车设置 | 第122-123页 |
·本章小结 | 第123-125页 |
5.理论应用的普遍性延伸:由项目个案向一般性的拓展研究 | 第125-149页 |
·以整体地域建筑理论进行超高层研究的合理性 | 第125-131页 |
·本项的特殊性与普遍性解析 | 第125-126页 |
·超高层与一般高层的区别 | 第126-128页 |
·超高层建筑自身的独特性 | 第128-129页 |
·基于整体地域理论进行超高层研究的合理性 | 第129-131页 |
·以整体地域建筑理论进行超高层研究的适宜性 | 第131-142页 |
·“内在构成”和“外在表达”与地域条件的对应关系分析 | 第131-132页 |
·影响超高层设计的显性因素——自然、文化、技术 | 第132-137页 |
·影响超高层设计的隐性因素——市场机制、政治需求、人为因素 | 第137-141页 |
·显性因素与隐性因素之间的辩证关系 | 第141-142页 |
·基于整体地域理论进行超高层研究的适宜性 | 第142页 |
·基于整体地域建筑理论的超高层地域性设计原则建构 | 第142-147页 |
·整体性原则 | 第142-143页 |
·当代性原则 | 第143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143-144页 |
·人文性原则 | 第144-145页 |
·适宜性原则 | 第145-147页 |
·本章小结 | 第147-149页 |
6.结论 | 第149-153页 |
·主要论点 | 第149页 |
·创新点 | 第149-152页 |
·得出项目“地域性”的构成要素 | 第149-150页 |
·揭示影响超高层建设的显性、隐性因素 | 第150-151页 |
·建构理论观下的超高层地域性设计原则 | 第151-152页 |
·有待深化和拓展的内容 | 第152-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58页 |
图表目录 | 第158-165页 |
图目录 | 第158-162页 |
表目录 | 第162-165页 |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165-167页 |
附录 | 第167-199页 |
鼎昊大厦方案图纸: | 第167-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