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苎麻杆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9-12页
1绪论第12-24页
   ·苎麻性质及利用现状第12-13页
   ·活性炭概述第13-18页
     ·活性炭制备第14-15页
       ·活性炭的制备原料第14页
       ·活性炭的制备方法第14-15页
     ·活性炭表征第15-17页
       ·孔结构第15-17页
       ·表面化学结构第17页
     ·活性炭应用第17-18页
   ·含铬废水污染概述第18-20页
     ·含铬废水特点及危害第18页
     ·含铬废水治理方法及研究现状第18-20页
       ·化学处理方法第19页
       ·生物法第19页
       ·物理法第19-20页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0-21页
   ·课题研究内容第21-24页
2 活性炭制备及苎麻杆热解动力学分析第24-45页
   ·实验装配第24页
     ·实验仪器第24页
     ·实验原料及试剂第24页
   ·苎麻杆活性炭的制备工艺第24-26页
     ·炭化操作步骤第25-26页
     ·活化操作步骤第26页
   ·原料及活性炭样品检测方法第26-28页
     ·元素分析第26-27页
     ·活性炭碘吸附值的测定第27页
     ·活性炭亚甲基蓝吸附值的测定第27-28页
     ·样品得率的计算第28页
   ·苎麻杆制备活性炭的实验研究第28-32页
     ·正交试验设计第28-29页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第29-32页
       ·各因素对碘吸附值的影响第30-31页
       ·各因素对亚甲基蓝吸附值的影响第31页
       ·各因素对产率的影响第31-32页
   ·苎麻杆热解动力学第32-33页
     ·热重分析第32-33页
   ·实验原料及仪器第33页
   ·结构示意图第33-34页
   ·TG-DTG分析第34-37页
     ·苎麻杆热分解曲线分析第34-36页
     ·KOH浸渍苎麻杆炭化料的热分析第36-37页
   ·动力学模型研究第37-42页
     ·反应动力学模型第38-39页
     ·热解过程的动力学参数第39-42页
   ·活化机理研究第42页
   ·本章小结第42-45页
3 苎麻杆活性炭的表征第45-68页
   ·活性炭样品的表观形貌(SEM)分析第45页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第45-50页
     ·比表面积分析常用模型第45-46页
     ·微孔结构参数分析模型第46-48页
     ·孔径分布模型第48-50页
   ·XRD分析第50页
   ·FT-IR分析第50-51页
   ·结果与讨论第51-66页
     ·表观形貌SEM分析第51-53页
       ·500度下热解的炭化料微观形貌第51页
       ·活性炭样品的SEM分析第51-53页
     ·N_2吸附-脱附等温线第53-56页
       ·试样准备第53页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第53-56页
     ·样品比表面积第56页
     ·孔径分布第56-61页
       ·微孔分析第56-58页
       ·中孔分析第58-61页
     ·X射线衍射分析第61-63页
     ·红外光谱分析第63-66页
       ·苎麻杆的红外分析第63-65页
       ·500度炭化料红外分析第65页
       ·KOH活性炭红外图谱分析第65-66页
   ·本章小结第66-68页
4 活性炭吸附处理含铬废水的研究第68-94页
   ·主要试剂及仪器第68页
   ·实验内容及分析方法第68-71页
     ·铬(Ⅵ)测定方法第68-69页
       ·铬(Ⅵ)标准曲线的绘制第68-69页
     ·活性炭对Cr(Ⅵ)去除率及吸附量的分析测定第69-70页
     ·静态吸附实验第70页
     ·红外光谱的表征第70页
     ·X-射线能谱(EDS)的表征第70-71页
     ·模拟废水静态解吸实验第71页
   ·静态吸附单因素实验研究第71-77页
     ·接触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71-72页
     ·模拟废水pH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72-73页
     ·活性炭投加量的影响第73-74页
     ·不同Cr((Ⅵ)初始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第74-75页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75-77页
   ·吸附热力学研究第77-79页
     ·吸附等温线拟合第78-79页
   ·吸附动力学研究第79-87页
     ·膜扩散第79-80页
     ·颗粒内扩散第80页
     ·吸附速率方程第80-81页
     ·活性炭吸附模拟废水中铬的动力学研究第81-86页
       ·准一级动力学研究第82-83页
       ·准二级吸附动力学第83页
       ·颗粒内扩散第83-86页
     ·活性炭吸附Cr(Ⅵ)机理讨论第86-87页
   ·活性炭吸附前与吸附后的表征第87-88页
     ·红外图谱分析第87页
     ·电镜-能谱表征第87-88页
   ·活性炭再生实验研究第88-92页
     ·实验的准备第89页
       ·负载吸附剂的制备第89页
       ·解析率的计算第89页
     ·脱附及再生效果分析第89-90页
     ·原吸附剂与再生吸附剂吸附性能对比第90-92页
   ·本章小结第92-94页
5 结论与建议第94-97页
   ·结论第94-95页
   ·存在问题与建议第95-97页
参考文献第97-105页
附录A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测定六价铬第105-108页
硕士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108-109页
致谢第109页

论文共10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被动式室内空气净化产品的测试方法研究
下一篇:淀山湖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