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导入系解析水稻抗纹枯病的分子机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名词表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水稻纹枯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 | 第11页 |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病害循环 | 第11-12页 |
·水稻纹枯病的田间接种鉴定体系 | 第12-13页 |
·接种方法 | 第12-13页 |
·评价标准 | 第13页 |
·水稻纹枯病的抗源筛选 | 第13-15页 |
·发掘创制水稻抗纹枯病育种新种质 | 第13-14页 |
·深水稻抗纹枯病基因资源的挖掘 | 第14页 |
·野生稻抗纹枯病基因资源的挖掘 | 第14-15页 |
·水稻纹枯病的遗传研究 | 第15-17页 |
·水稻纹枯病抗性基因的定位 | 第15-16页 |
·全基因组测序法寻找候选基因 | 第16-17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2 利导入系分析水稻纹枯病抗性位点和效应 | 第18-3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8-21页 |
·试验材料 | 第18页 |
·试验方法 | 第18-20页 |
·田间试验设计 | 第18页 |
·水稻纹枯病菌接种 | 第18-19页 |
·抗病相关性状考察 | 第19页 |
·病情评价标准 | 第19-20页 |
·表型数据统计分析 | 第20页 |
·亲本多态性检测、群体基因型分析和遗传图谱构建 | 第20-21页 |
·DNA提取 | 第20页 |
·亲本多态性筛选 | 第20页 |
·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和QTL分析 | 第20-21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21-32页 |
·表型分析 | 第21-26页 |
·亲本和群体的表型 | 第21-24页 |
·三个环境下导入系群体中各性状的方差分析 | 第24-25页 |
·抗性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5-26页 |
·基因型分析 | 第26-31页 |
·水稻纹枯病抗性QTLs分析 | 第31-32页 |
·水稻纹枯病抗性主效QTLs分析 | 第31页 |
·水稻纹枯病抗性互作QTLs分析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4页 |
·C418导入系的改良分析 | 第32页 |
·水稻纹枯病抗性QTLs分布及其利用 | 第32-33页 |
·水稻纹枯病抗性得到改良的导入系株系 | 第33-34页 |
3 水稻优异种质资源的纹枯病抗性鉴定与评价 | 第34-39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4页 |
·抗病性评价 | 第34页 |
·结果和分析 | 第34-38页 |
·重复鉴定的稳定性分析 | 第34-35页 |
·抗病指标和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5页 |
·纹枯病抗性鉴定结果 | 第35-38页 |
·讨论 | 第38-39页 |
·水稻纹枯病抗性影响因素 | 第38页 |
·抗病资源筛选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附录 | 第47-54页 |
附录Ⅰ 植物DNA提取步骤 | 第47-48页 |
附录Ⅰ-1 大样法(改良CTAB法) | 第47页 |
附录Ⅰ-2 小样法 | 第47-48页 |
附录Ⅱ SSR反应体系和扩增 | 第48页 |
附录Ⅲ 电泳检测 | 第48-51页 |
附录Ⅲ-1 琼脂糖电泳检测 | 第48页 |
附录Ⅲ-2 PAGE电泳检测 | 第48-51页 |
附录Ⅳ C418导入系基因型 | 第5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