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一、企业欠薪的特点及成因 | 第9-17页 |
(一) 企业欠薪的特点 | 第9-12页 |
1. 企业欠薪的手段和方法呈多样化 | 第9-10页 |
2. 欠薪的企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 | 第10-11页 |
3. 企业欠薪对社会秩序的巨大冲击性 | 第11-12页 |
(二) 企业欠薪的成因 | 第12-17页 |
1. 有关保护劳动者工资权的法律规范有瑕疵 | 第12-13页 |
2. 劳动监察机构执法效率低下 | 第13-14页 |
3. 社会信用体系的失守与危机 | 第14-15页 |
4. 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导致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 | 第15页 |
5. 劳动者自我维权意识不强、维权能力缺乏 | 第15-16页 |
6. 新闻传媒对劳动者工资权利的保护关注不够 | 第16-17页 |
二、企业欠薪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 第17-21页 |
(一) 公平正义理论 | 第17-18页 |
(二) 生存权理论 | 第18-19页 |
(三) 弱势群体保护理论 | 第19页 |
(四) 和谐社会理论 | 第19-21页 |
三、我国企业欠薪法律规制的积极因素和主要缺陷 | 第21-31页 |
(一) 我国企业欠薪法律规制的积极因素 | 第21-25页 |
1. 劳动者的工资权得到一定保障 | 第21-22页 |
2. 小额工资争议终局裁决制度的确立 | 第22-23页 |
3. 劳动监察对保护劳动者工资权的作用有所增大 | 第23-24页 |
4. 半数以上企业关于工资的劳动规章制度被劳动者接受 | 第24页 |
5. 刑法中增设了"恶意欠薪罪" | 第24-25页 |
(二) 我国企业欠薪法律规制的主要缺陷 | 第25-31页 |
1. 对劳动者工资权的救济程序复杂、冗长 | 第26-27页 |
2. 劳动仲裁与劳动诉讼协调不足导致司法资源浪费 | 第27页 |
3. 工会在保护劳动者工资权方面的缺位 | 第27-28页 |
4. 劳动仲裁机构的组织构成和程序制度有缺陷 | 第28-29页 |
5. 对劳动者工资权的保护重个体维权,轻集体协商 | 第29-31页 |
四、完善我国企业欠薪法律规制的具体对策 | 第31-37页 |
(一) 遏制企业欠薪事前防范措施构建 | 第31-34页 |
1. 完善三方协商机制,充分发挥工会的维权作用 | 第31-32页 |
2. 设立行政奖励制度促进企业主动保障劳动者工资权 | 第32-33页 |
3. 增强企业对社会责任的重视 | 第33-34页 |
(二) 企业欠薪事后劳动者救济途径构建 | 第34-37页 |
1. 改进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 第34-35页 |
2. 构建欠薪支付保障制度,增加政府和企业的义务 | 第35-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致谢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