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4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 ·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 | 第14-16页 |
| ·原子荧光光谱产生 | 第14页 |
| ·原子荧光光谱仪 | 第14-15页 |
| ·氢化物发生-无色散原子荧光光谱分析法特点 | 第15页 |
| ·氢化物发生基本原理 | 第15-16页 |
| ·氢化物发生的实现方法 | 第16页 |
| ·铜、锰的测定方法 | 第16-18页 |
| ·原子荧光光谱法(AFS) | 第17页 |
| ·原子发射光谱法(AES) | 第17页 |
| ·原子吸收光谱法(AAS) | 第17页 |
| ·其他方法 | 第17-18页 |
| ·硒的测定方法 | 第18-21页 |
| ·分光光度法 | 第18页 |
| ·原子光谱法 | 第18-19页 |
| ·电化学分析法 | 第19-20页 |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0页 |
| ·其他分析法 | 第20-21页 |
| ·样品的分离富集方法 | 第21页 |
|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异戊醇萃取-原子荧光光谱法间接测定中草药的铜 | 第23-28页 |
| ·引言 | 第23页 |
| ·试验部分 | 第23-25页 |
| ·仪器与其工作条件 | 第23-24页 |
| ·试剂 | 第24-25页 |
| ·实验原理 | 第25页 |
| ·样品处理 | 第25页 |
|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 ·条件探讨 | 第25-27页 |
| ·水相中碘的用量 | 第25页 |
| ·萃取剂及酸度的选择 | 第25-26页 |
| ·振荡和静置分层时间 | 第26-27页 |
| ·干扰离子的影响 | 第27页 |
| ·校准曲线和检出限 | 第27页 |
| ·样品分析 | 第27页 |
| ·结论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原子荧光光谱法间接测定锰渣中的锰 | 第28-35页 |
| ·引言 | 第28-29页 |
|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 ·仪器 | 第29页 |
| ·试剂 | 第29-30页 |
| ·实验原理 | 第30页 |
| ·样品预处理及硝化 | 第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 ·条件探讨 | 第31-34页 |
| ·聚合物对Mn~(2+)的吸附能力 | 第31页 |
| ·载流盐酸浓度和还原剂浓度 | 第31-32页 |
| ·反应体系中硫酸浓度的选择 | 第32页 |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32-33页 |
| ·共存离子的干扰实验 | 第33页 |
| ·校准曲线和精密度 | 第33-34页 |
| ·锰泥样品分析及结果 | 第34页 |
| ·结论 | 第34-35页 |
| 第四章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黄铜中的硒 | 第35-42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实验部分 | 第35-37页 |
| ·仪器及其工作参数 | 第35-36页 |
| ·试剂 | 第36-37页 |
| ·样品处理 | 第37页 |
| ·条件探讨 | 第37-40页 |
| ·介质酸度的影响 | 第37页 |
| ·还原剂硼氢化钾浓度 | 第37页 |
| ·不同掩蔽剂的掩蔽效果影响 | 第37-39页 |
| ·PESA量对铜掩蔽的影响 | 第39页 |
| ·共存离子干扰及消除 | 第39页 |
| ·标准曲线制作 | 第39-40页 |
| ·线性范围,检出限及精密度 | 第40页 |
| ·样品测定及加标回收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第五章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铅锭中的硒 | 第42-50页 |
| ·引言 | 第42页 |
|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 ·仪器及分析条件 | 第42-43页 |
| ·试剂 | 第43-44页 |
| ·样品处理 | 第44页 |
| ·条件探讨 | 第44-48页 |
| ·溶样方法的选择 | 第44页 |
| ·盐酸介质的酸度确定 | 第44-45页 |
| ·还原剂浓度的选择 | 第45页 |
| ·掩蔽剂的选择 | 第45-46页 |
| ·掩蔽剂的用量的选择 | 第46-47页 |
| ·干扰试验 | 第47页 |
| ·线性范围 | 第47-48页 |
| ·方法检出限和精密度 | 第48页 |
| ·样品的测定及加标回收率实验 | 第48-49页 |
| ·结论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聚环氧琥珀酸掩蔽-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锰渣中的硒 | 第50-58页 |
| ·引言 | 第50-51页 |
|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 ·主要仪器及工作参数 | 第51页 |
| ·试剂 | 第51-52页 |
| ·实验方法 | 第52页 |
| ·工作曲线的绘制 | 第52页 |
| ·条件探讨 | 第52-57页 |
| ·测定条件的实验 | 第52-53页 |
| ·不同掩蔽剂消除干扰的效果 | 第53-55页 |
| ·PESA量和盐酸酸度与荧光强度关系 | 第55-56页 |
| ·标准曲线及检出限 | 第56-57页 |
| ·准确度和精密度试验 | 第57页 |
| ·样品的测定结果 | 第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 ·结论 | 第58-59页 |
| ·展望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