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绪论 | 第9-18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第14页 |
·论文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第14-16页 |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页 |
·论文主要创新点 | 第16-18页 |
2 相关理论 | 第18-27页 |
·技术轨道理论 | 第18-21页 |
·间断性平衡 | 第21-23页 |
·技术变迁 | 第23-25页 |
·渐进性变迁 | 第23-24页 |
·革命性跃迁 | 第24-25页 |
·原子能级跃迁理论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基于能级跃迁的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变迁形成机理 | 第27-34页 |
·技术变迁和粒子运动之间的联系 | 第27-29页 |
·技术变迁与波尔原子模型在力学相似处 | 第27页 |
·技术变迁的能级 | 第27-28页 |
·技术变迁中的自旋现象 | 第28页 |
·技术变迁的波粒二象性 | 第28-29页 |
·技术能级跃迁 | 第29-32页 |
·技术能级跃迁迁中因子的力学关系 | 第29-30页 |
·技术能级跃迁的能级特性 | 第30页 |
·技术能级跃迁的过程 | 第30-32页 |
·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能级跃迁机理 | 第32-33页 |
·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变迁的特点 | 第32页 |
·能级跃迁对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变迁的推动作用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能级跃迁模型及测定 | 第34-43页 |
·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能级跃迁模型指标选择和模型建立 | 第34-37页 |
·模型指标选择的原则 | 第34页 |
·模型指标的选择 | 第34-35页 |
·模型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35页 |
·模型的分析步骤 | 第35-36页 |
·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能级跃迁模型 | 第36-37页 |
·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变迁的测定 | 第37-39页 |
·结果分析和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变迁阶段定位 | 第39-41页 |
·新旧技术相容性指数分析 | 第39页 |
·新旧技术影响系数分析 | 第39-40页 |
·技术跃迁周期指数分析 | 第40页 |
·跃迁能级能量指数分析 | 第40-41页 |
·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变迁阶段定位 | 第41页 |
·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变迁的模式选择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5 对促进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变迁的对策建议 | 第43-46页 |
·建立产业技术吸收创新体系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 第43页 |
·培养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生命力 | 第43-44页 |
·支持新产品研发提升产业产品竞争力 | 第44页 |
·政府应当扶持龙头企业推进先进技术的扩散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