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6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44页 |
| 1. 遗传标记(Genetic marker)概述 | 第16-30页 |
| ·第一代分子标记技术 | 第16-17页 |
| ·第二代分子标记技术 | 第17-18页 |
| ·第三代分子标记技术 | 第18-19页 |
| ·微卫星标记(Microsatellite) | 第19-30页 |
| 2. 线粒体DNA作为分子标记的优缺点 | 第30-36页 |
| ·线粒体DNA的母系遗传 | 第31-32页 |
| ·线粒体的中性遗传 | 第32-34页 |
| ·mtDNA的突变速率 | 第34-35页 |
| ·线粒体DNA应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 | 第35-36页 |
| 3. 朱砂叶螨与二斑叶螨危害及分类关系的争议 | 第36-38页 |
| ·朱砂叶螨与二斑叶螨危害 | 第36-37页 |
| ·朱砂叶螨与二斑叶螨分类地位研究概况及存在的争议 | 第37-38页 |
| 4. 灰飞虱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遗传学研究进展及意义 | 第38-44页 |
| ·灰飞虱的生物特性 | 第38-39页 |
| ·灰飞虱种群动态的研究 | 第39-40页 |
| ·灰飞虱种群遗传学研究进展及种群遗传学的研究意义 | 第40-44页 |
| 第二章 二斑叶螨微卫星的开发 | 第44-54页 |
| 摘要 | 第44-4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9页 |
| ·叶螨DNA的提取 | 第45页 |
| ·基因组DNA的酶切与纯化 | 第45-46页 |
| ·接头制作 | 第46页 |
| ·接头连接 | 第46-47页 |
| ·抑制PCR对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扩增及纯化 | 第47页 |
| ·DNA富集文库的克隆与测序 | 第47-49页 |
| ·引物扩增效率的检测 | 第49页 |
| 2. 结果 | 第49-52页 |
| ·二斑叶螨基因组提取结果 | 第49-50页 |
| ·二斑叶螨基因组酶切结果 | 第50页 |
| ·抑制PCR富集微卫星结果 | 第50-51页 |
| ·微卫星开发结果 | 第51-52页 |
| 3. 讨论 | 第52-54页 |
| 第三章 基于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的二斑叶螨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及两种体色叶螨的分类地位的探讨 | 第54-80页 |
| 摘要 | 第54-5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5-60页 |
| ·叶螨的采集 | 第55-57页 |
| ·叶螨的DNA提取 | 第57页 |
| ·叶螨种群的基因分型 | 第57-58页 |
| ·数据分析 | 第58-60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0-76页 |
| ·多样性结果 | 第60-64页 |
| ·种群遗传结构分析结果 | 第64-76页 |
| 3. 讨论 | 第76-80页 |
| ·哈德温伯格平衡(HWE) | 第76-77页 |
| ·中国二斑叶螨的总体多样性情况 | 第77页 |
| ·中国二斑叶螨的种群遗传结构 | 第77-78页 |
| ·二斑叶螨红色型与绿色型分类地位的探讨 | 第78-80页 |
| 第四章 基于褐飞虱EST数据库的微卫星开发及在灰飞虱上面的转移性研究 | 第80-94页 |
| 摘要 | 第80-8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6页 |
| ·褐飞虱的样品采集 | 第81页 |
| ·DNA提取 | 第81-82页 |
| ·褐飞虱EST序列的下载与分析 | 第82-83页 |
| ·引物筛选 | 第83页 |
| ·统计分析 | 第83页 |
| ·微卫星测序 | 第83-86页 |
| ·微卫星在灰飞虱上面的转移性还研究 | 第8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6-91页 |
| ·褐飞虱EST序列的处理及微卫星寻找结果 | 第86-88页 |
| ·微卫星开发结果 | 第88-89页 |
| ·种群分析结果 | 第89页 |
| ·微卫星测序结果 | 第89-90页 |
| ·微卫星在灰飞虱上面的转移性结果 | 第90-91页 |
| 3. 讨论 | 第91-94页 |
| ·褐飞虱EST序列中微卫星发生频率及形式 | 第91页 |
| ·褐飞虱EST-SSR的特性 | 第91-94页 |
| 第五章 灰飞虱微卫星的开发 | 第94-102页 |
| 摘要 | 第94-9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5-97页 |
| ·灰飞虱DNA的提取 | 第95页 |
| ·基因组DNA的酶切与纯化 | 第95页 |
| ·接头制作 | 第95页 |
| ·接头连接 | 第95页 |
| ·抑制PCR对微卫星富集文库的扩增及纯化 | 第95-96页 |
| ·DNA富集文库的克隆与测序 | 第96页 |
| ·引物扩增效率的检测 | 第96页 |
| ·数据分析 | 第96-97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97页 |
| 3. 讨论 | 第97-102页 |
| 第六章 基于微卫星和线粒体的灰飞虱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 第102-124页 |
| 摘要 | 第102-104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04-105页 |
| ·灰飞虱的采集 | 第104-105页 |
| ·DNA提取 | 第105页 |
| ·微卫星的扩增及分型 | 第105页 |
| ·线粒体的扩增及测序 | 第105页 |
| 2. 统计分析 | 第105-107页 |
| ·微卫星的统计分析 | 第105-106页 |
| ·mtDNA的统计分析 | 第106-107页 |
| 3. 结果 | 第107-120页 |
| ·种群多样性 | 第107-109页 |
| ·种群遗传结构 | 第109-120页 |
| 4. 讨论 | 第120-12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4-140页 |
| 附录 | 第140-154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 | 第154-156页 |
| 致谢 | 第1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