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预备性说明 | 第12-22页 |
第一节 贝蒂及其著作简介 | 第12-14页 |
第二节 贝蒂的理论来源——施莱尔马赫的诠释学 | 第14-22页 |
一、施莱尔马赫生平介绍 | 第14-15页 |
二、作为神学家的施莱尔马赫 | 第15-16页 |
三、作为诠释学家的施莱尔马赫 | 第16-20页 |
四、施莱尔马赫的理论局限 | 第20-22页 |
第二章 回归客观性——贝蒂与本体论诠释学的交锋 | 第22-31页 |
第一节 贝蒂对于鲁道夫·布尔特曼的批判 | 第22-26页 |
一、解释者的任务与研究的指向 | 第22-23页 |
二、历史解释里的客观性 | 第23-24页 |
三、价值指向与历史学家的判断 | 第24-25页 |
四、基督福音的消解神话说及其危机 | 第25-26页 |
第二节 贝蒂与伽达默尔的正面交锋 | 第26-31页 |
一、贝蒂对伽达默尔的质问 | 第27-28页 |
二、伽达默尔的回应 | 第28页 |
三、贝蒂的追问 | 第28-29页 |
四、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第二版序言中的回答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捍卫方法——作为精神科学一般方法论的诠释学 | 第31-47页 |
第一节 “富有意义的形式”——贝蒂的理论出发点 | 第31-33页 |
一、“精神的客观化物”——“富有意义的形式” | 第31页 |
二、富有意义的形式的中介作用 | 第31-32页 |
三、客观化物(意义的形式)与意义内容之区分 | 第32页 |
四、表达式的意义的区分 | 第32-33页 |
第二节 意义的客观性:解释与理解 | 第33-36页 |
一、理解是解释的目的 | 第34页 |
二、解释作为三位一体的过程 | 第34-35页 |
三、创造过程的倒转 | 第35页 |
四、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节 贝蒂诠释学中的三种解释类型 | 第36-41页 |
一、再认识或再构造的解释 | 第36-38页 |
二、再创造的解释 | 第38-41页 |
三、规范的应用 | 第41页 |
第四节 贝蒂的诠释四原则 | 第41-47页 |
一、指向解释的对象的两条原则 | 第41-44页 |
二、指向解释的主体的两条原则 | 第44-47页 |
第四章 结语与余论 | 第47-52页 |
一、贝蒂的方法论诠释学在理论上是成功的 | 第47-48页 |
二、如何正确评价贝蒂与伽达默尔的理论交锋 | 第48-49页 |
三、“富有意义的形式”在贝蒂诠释学理论中的重要作用 | 第49-50页 |
四、余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后记 | 第54-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