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北山常绿阔叶林重构的物种配置模式及造林技术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1 前言 | 第9-15页 |
| ·常绿阔叶林生态效益 | 第9-10页 |
| ·常绿阔叶水土保持功能 | 第9页 |
| ·常绿阔叶林碳汇功能 | 第9页 |
| ·常绿阔叶林林分抗性 | 第9-10页 |
| ·常绿阔叶林物种丰富 | 第10页 |
| ·常绿阔叶林现状 | 第10-11页 |
| ·常绿阔叶林面积逐年下降 | 第10页 |
| ·常绿阔叶林现存林分生境破碎化严重 | 第10页 |
| ·常绿阔叶林造林积极性不高 | 第10-11页 |
| ·福州北山生态价值 | 第11-12页 |
| ·福州北山保证多产业运转 | 第11页 |
| ·福州北山稳定福州城温度 | 第11页 |
| ·福州北山降低垃圾危害 | 第11页 |
| ·福州北山提供天然游憩场所 | 第11-12页 |
| ·福州北山林分现状与潜在植被类型 | 第12页 |
| ·植被恢复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 ·林分演替与林分恢复 | 第12页 |
| ·自然恢复 | 第12-13页 |
| ·宫胁生态造林法 | 第13页 |
| ·宫胁生态造林法的改造和应用 | 第13-14页 |
| ·本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本研究可以为现有林分改造提供依据 | 第14页 |
| ·本研究可以缩短常绿阔叶林重建时间 | 第14页 |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第14-15页 |
| 2 研究地概况和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研究地概况 | 第15页 |
| ·福州北山概况 | 第15页 |
| ·五种参照林概况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17页 |
| ·模式本底调查 | 第15页 |
| ·福州北山常绿阔叶林重构物种配置模式构建 | 第15-16页 |
| ·米槠造林技术设计 | 第16-17页 |
| 3 各参照林群落特征 | 第17-75页 |
| ·各参照林物种结构 | 第17-28页 |
| ·米槠参照林物种结构 | 第17-19页 |
| ·苦槠参照林物种结构 | 第19-21页 |
| ·赤皮青冈参照林物种结构 | 第21-22页 |
| ·闽粤栲参照林物种组成 | 第22-24页 |
| ·格氏栲参照林物种组成 | 第24-28页 |
| ·各参照林树种多度频度分析 | 第28-34页 |
| ·米槠参照林多度频度分析 | 第28-29页 |
| ·苦槠参照林多度频度分析 | 第29-30页 |
| ·赤皮青冈参照林多度频度分析 | 第30-31页 |
| ·闽粤栲参照林多度频度分析 | 第31-32页 |
| ·格氏栲参照林多度频度分析 | 第32-34页 |
| ·常绿阔叶参照林物种多样性 | 第34-37页 |
| ·米槠参照林物种多样性 | 第34页 |
| ·苦槠参照林物种多样性 | 第34-35页 |
| ·赤皮青冈参照林物种多样性 | 第35页 |
| ·闽粤栲参照林物种多样性 | 第35页 |
| ·格氏栲参照林物种多样性 | 第35-37页 |
| ·各参照林的径级结构及各径级树种多度 | 第37-52页 |
| ·米槠径级结构及各径级树种多度 | 第37-40页 |
| ·苦槠径级结构及各径级树种多度 | 第40-42页 |
| ·赤皮青冈径级结构及各径级树种多度 | 第42-45页 |
| ·闽粤栲径级结构及各径级树种多度 | 第45-48页 |
| ·格氏栲径级结构及各径级树种多度 | 第48-52页 |
| ·各参照林乔木层重要值分析 | 第52-58页 |
| ·米槠参照林乔木层重要值 | 第52-53页 |
| ·苦槠参照林乔木层重要值 | 第53-54页 |
| ·赤皮青冈参照林乔木层重要值 | 第54-55页 |
| ·闽粤栲参照林乔木层重要值 | 第55-56页 |
| ·格氏栲参照林乔木层重要值 | 第56-58页 |
| ·各参照林乔木层物种空间分布格局 | 第58-63页 |
| ·米槠参照林乔木层树种空间分布格局 | 第58-59页 |
| ·苦槠参照林乔木层树种空间分布格局 | 第59-60页 |
| ·赤皮青冈参照林乔木层树种空间分布格局 | 第60-61页 |
| ·闽粤栲参照林乔木层树种空间分布格局 | 第61-62页 |
| ·格氏栲参照林乔木层树种空间分布格局 | 第62-63页 |
| ·各参照林乔木层树种生态位宽度 | 第63-67页 |
| ·米槠参照林乔木层生态位宽度 | 第63-64页 |
| ·苦槠参照林乔木层物种生态位宽度 | 第64页 |
| ·赤皮青冈参照林乔木层物种生态位宽度 | 第64-65页 |
| ·闽粤栲参照林乔木层物种生态位宽度 | 第65页 |
| ·格氏栲参照林乔木层物种生态位宽度 | 第65-67页 |
| ·各参照林乔木层稳定树种生态位重叠分析 | 第67-75页 |
| ·米槠参照林乔木层物种生态位重叠 | 第67-68页 |
| ·苦槠参照林乔木层物种生态位重叠 | 第68-71页 |
| ·闽粤栲参照林乔木层物种生态位重叠 | 第71-73页 |
| ·格氏栲参照林乔木层物种生态位重叠 | 第73-75页 |
| 4 物种重构模式构建 | 第75-77页 |
| ·米槠常绿阔叶林物种配置模式 | 第75页 |
| ·苦槠常绿阔叶林物种配置模式 | 第75页 |
| ·赤皮青冈常绿阔叶林物种配置模式 | 第75页 |
| ·闽粤栲常绿阔叶林物种配置模式 | 第75-76页 |
| ·格氏栲常绿阔叶林物种配置模式 | 第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5 米槠常绿阔叶林物种造林技术 | 第77-80页 |
| ·各树种存活曲线及出苗时间 | 第77-78页 |
| ·乔木层树种造林顺序 | 第78页 |
| ·造林设计图 | 第78-80页 |
| 6 结论与讨论 | 第80-85页 |
| ·结论 | 第80-84页 |
| ·米槠参照林林分特征 | 第80页 |
| ·苦槠参照林林分特征 | 第80-81页 |
| ·赤皮青冈参照林林分特征 | 第81-82页 |
| ·闽粤栲参照林林分特征 | 第82-83页 |
| ·格氏栲参照林林分特征 | 第83-84页 |
| ·米槠常绿阔叶林造林技术方案 | 第84页 |
| ·讨论 | 第84-85页 |
| 参考文献 | 第85-88页 |
| 附表 | 第88-94页 |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