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情绪复原力的初步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2页 |
| 1 引言 | 第12-13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 ·复原力 | 第13-16页 |
| ·复原力的起源 | 第13页 |
| ·复原力的概念 | 第13-15页 |
| ·复原力的结构 | 第15-16页 |
| ·情绪复原力 | 第16-18页 |
| ·情绪复原力的提出 | 第16页 |
| ·情绪复原力的界定 | 第16-17页 |
| ·情绪复原力与复原力 | 第17-18页 |
| ·情绪复原力的干预研究 | 第18页 |
| ·自尊 | 第18-19页 |
| ·自尊的概念 | 第18页 |
| ·自尊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 第18-19页 |
| ·社会支持 | 第19-20页 |
| ·社会支持的定义 | 第19页 |
| ·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以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19-20页 |
| ·情绪复原力与自尊、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 第20-21页 |
| ·情绪复原力与自尊的关系 | 第20页 |
| ·情绪复原力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 第20-21页 |
| ·自尊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 第21页 |
| ·书写表达技术 | 第21-23页 |
| ·书写表达 | 第21-22页 |
| ·书写表达积极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 第22-23页 |
| 3 问题提出 | 第23-25页 |
|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3页 |
| ·研究目的 | 第23-24页 |
|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 ·理论意义 | 第24页 |
| ·实践意义 | 第24-25页 |
| 4 研究设计 | 第25-27页 |
| ·研究目的 | 第25页 |
| ·研究内容 | 第25页 |
| ·研究对象 | 第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 ·研究假设 | 第26页 |
| ·研究思路 | 第26-27页 |
| 5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问卷的编制 | 第27-39页 |
|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问卷的结构与内容研究 | 第27-29页 |
|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 ·方法与程序 | 第2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7-29页 |
| ·讨论 | 第29页 |
| ·小结 | 第29页 |
|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的预试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第29-34页 |
| ·研究目的 | 第29页 |
|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29-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 ·讨论 | 第33-34页 |
| ·小结 | 第34页 |
|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正式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 第34-39页 |
| ·信度分析 | 第34页 |
| ·效度检验 | 第34-36页 |
| ·结构效度 | 第36-38页 |
| ·讨论 | 第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6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的现状研究 | 第39-43页 |
| ·研究目的 | 第39页 |
| ·研究方法与程序 | 第39-40页 |
| ·对象 | 第39页 |
| ·测量工具 | 第39-40页 |
| ·程序 | 第4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的基本情况 | 第40页 |
|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问卷的性别差异 | 第40-41页 |
|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的年级差异 | 第41页 |
|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独生与非独生的差异 | 第41页 |
|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的生活状况的差异 | 第41-42页 |
| ·讨论 | 第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7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的相关研究 | 第43-46页 |
| ·研究目的 | 第43页 |
| ·方法与程序 | 第43-44页 |
| ·研究被试 | 第43页 |
| ·测量工具 | 第43页 |
| ·测量程序 | 第43-4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4-45页 |
|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与自尊、社会支持的相关分析 | 第44页 |
| ·中学生社会支持在情绪复原力与自尊的中介效应分析 | 第44-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8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的干预研究 | 第46-51页 |
| ·研究目的 | 第46页 |
| ·方法与程序 | 第46-47页 |
| ·研究被试 | 第46页 |
| ·测量工具 | 第46页 |
| ·程序 | 第46-4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49页 |
| ·被试实验前的对比研究 | 第47页 |
| ·被试实验前后的对比研究 | 第47-48页 |
| ·书写表达技术干预效果的持续性研究 | 第48-49页 |
| ·实验前、后及追踪的比较研究 | 第49页 |
| ·讨论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9 总讨论 | 第51-56页 |
|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问卷的编制 | 第51-52页 |
|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的现状及特点 | 第52-53页 |
|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的总体情况 | 第52页 |
|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的性别差异 | 第52页 |
|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的年级差异 | 第52-53页 |
|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在独生与否维度上的差异 | 第53页 |
| ·不同父母生活状况下中学生情绪复原力的差异 | 第53页 |
|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与社会支持以及自尊的相关研究 | 第53页 |
| ·中学生情绪复原力的干预研究 | 第53-54页 |
|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 第54-56页 |
| ·本研究的贡献 | 第54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54-56页 |
| 10 结论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 附录 A:情绪复原力的开放式问卷 | 第61-62页 |
| 附录 B:中学生情绪复原力预测问卷 | 第62-64页 |
| 附录 C:中学生情绪复原力问卷 | 第64-65页 |
| 附录 D:中学生基本信息 | 第65-66页 |
| 附录 E: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66-67页 |
| 附录 F:青少年心理适应量表 | 第67-68页 |
| 附录 G:自尊量表 | 第68-69页 |
| 附录 H:社会支持评定量表 | 第69-71页 |
| 附录 I:书写表达干预试验方案详解 | 第71-72页 |
| 附录 J: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第72-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