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游客感知的乡村景观休闲价值研究--以北京石城镇捧河岩村为例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新休假制度与乡村休闲 | 第9页 |
·城市化与现代化对乡村景观的巨大影响 | 第9页 |
·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乡村景观无序开发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实际意义 | 第10页 |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0-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第14-27页 |
·基本理论 | 第14-15页 |
·景观美学理论 | 第14页 |
·景观感知理论 | 第14页 |
·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14-15页 |
·其他相关理论 | 第15页 |
·相关概念 | 第15-17页 |
·乡村景观 | 第15-16页 |
·休闲 | 第16-17页 |
·游客感知价值 | 第17页 |
·研究综述 | 第17-27页 |
·乡村景观 | 第17-23页 |
·景观感知 | 第23页 |
·休闲与休闲价值 | 第23-27页 |
3 乡村景观休闲价值初探 | 第27-33页 |
·乡村景观的要素构成 | 第27-28页 |
·乡村景观的价值 | 第28页 |
·生产价值 | 第28页 |
·生活价值 | 第28页 |
·生态价值 | 第28页 |
·文化价值 | 第28页 |
·休闲价值 | 第28页 |
·乡村景观的休闲价值 | 第28-33页 |
·景观审美价值 | 第29-30页 |
·娱乐度假价值 | 第30页 |
·文化体验价值 | 第30-31页 |
·生活体验价值 | 第31-32页 |
·社会教育价值 | 第32页 |
·养生保健价值 | 第32页 |
·艺术创作价值 | 第32页 |
·心灵回归价值 | 第32-33页 |
4 案例地乡村景观资源与旅游发展现状 | 第33-38页 |
·案例地条件背景 | 第33页 |
·案例地旅游发展现状 | 第33页 |
·乡村景观资源评价 | 第33-38页 |
·乡村景观要素调查 | 第33-35页 |
·乡村景观资源评价 | 第35-38页 |
5 案例地乡村景观休闲价值评价 | 第38-58页 |
·调查过程 | 第38页 |
·调查基础数据分析 | 第38-43页 |
·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 | 第38-39页 |
·案例地客源地 | 第39-40页 |
·案例地游客停留时间 | 第40-41页 |
·案例地游客人均消费情况 | 第41页 |
·乡村旅游的出游动机 | 第41-42页 |
·案例地游客感知的代表性景观 | 第42页 |
·案例地游客整体满意度 | 第42-43页 |
·案例地需改进之处 | 第43页 |
·乡村景观要素及休闲价值的重要性分析 | 第43-45页 |
·乡村景观各要素的重要性 | 第43-44页 |
·乡村景观各休闲价值的重要性 | 第44-45页 |
·案例地乡村景观要素与休闲价值的IPA分析 | 第45-55页 |
·乡村景观要素的IPA分析 | 第45-51页 |
·乡村景观休闲价值的IPA分析 | 第51-55页 |
·案例地乡村景观休闲价值不足的原因 | 第55-58页 |
·农田景观结构单一,仅用于生产,未挖掘休闲功能 | 第55-56页 |
·水体景观缺乏相应的滨水、解说和体验设施 | 第56页 |
·村落景观缺乏特色,乡野气息不足 | 第56页 |
·果园景观不成规模,可达度较低 | 第56-57页 |
·道路景观单一,缺乏季相变化 | 第57页 |
·文化景观解说不到位,阻碍游客的文化体验 | 第57-58页 |
6 提高案例地乡村景观休闲价值的对策 | 第58-65页 |
·景观提升原则 | 第58页 |
·生态性原则 | 第58页 |
·乡土性原则 | 第58页 |
·多样性原则 | 第58页 |
·可行性原则 | 第58页 |
·景观提升策略 | 第58-65页 |
·挖掘农田景观综合休闲价值 | 第58-61页 |
·对湿地景观的保护和提升 | 第61页 |
·改造村落景观,使其更具乡土气息 | 第61-62页 |
·改造林相景观,挖掘多重休闲价值 | 第62-63页 |
·美化道路景观 | 第63页 |
·对文化景观保护和解说 | 第63-65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65-67页 |
·研究结论 | 第65页 |
·研究创新 | 第65页 |
·研究不足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70-73页 |
个人简介 | 第73-74页 |
导师简介 | 第74-75页 |
在读期间所获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