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传统绘画中“和”的表现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引言 | 第10-16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一、和之存 | 第16-28页 |
(一) 画面氛围的和谐美 | 第16-20页 |
1. 和亲题材 | 第17-18页 |
2. 时空之和 | 第18-20页 |
(二) 线条的和谐 | 第20-24页 |
1. 线之和美 | 第20-22页 |
2. 皴法的和谐美 | 第22-24页 |
(三) 水墨和 | 第24-28页 |
1. 水之德 | 第24-25页 |
2. 墨之道 | 第25页 |
3. 水墨和 | 第25-28页 |
二、和之成 | 第28-36页 |
(一) 中国传统绘画内容中“和”的形成 | 第28-30页 |
1. 中国早期绘画中的“和实生物”原则 | 第28-29页 |
2. 中国传统绘画战争场面中“和”的实现 | 第29-30页 |
(二) 中国传统绘画构成要素中“和”的形成 | 第30-31页 |
1. 点与线 | 第30-31页 |
2. 线的对立与统一 | 第31页 |
(三) 中国传统绘画色彩表现中“和”的形成 | 第31-36页 |
1. 同类成和——壁画中的调和色 | 第32-33页 |
2. 近似成和——山水画中的青绿色应用 | 第33-36页 |
三、和之源 | 第36-48页 |
(一) 中和之德 | 第37-41页 |
1. 人与物和 | 第37-38页 |
2. 宁和求趣 | 第38-39页 |
3. 中和之德 | 第39-41页 |
(二) 和生之道 | 第41-44页 |
1. 阴阳生和 | 第41-42页 |
2. 玄一为和 | 第42-43页 |
3. 和生之道 | 第43-44页 |
(三) 缘和之悟 | 第44-48页 |
1. 和静之境 | 第44-45页 |
2. 悲隐不和 | 第45-46页 |
3. 缘和之悟 | 第46-48页 |
结语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