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2页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9页 |
·国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发展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发展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发展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研究的内容及研究方法阐述 | 第19-22页 |
·研究的内容概括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阐述 | 第20-22页 |
第2章 公共文化服务的理论分析 | 第22-30页 |
·概念的阐述 | 第22-24页 |
·公共文化的概念 | 第22页 |
·公共服务的概念 | 第22-23页 |
·公共文化服务的概念 | 第23-24页 |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内容 | 第24-28页 |
·研究政府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主体地位 | 第24-26页 |
·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反馈机制 | 第26页 |
·研究公共文化资源的供给体系 | 第26页 |
·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参与机制 | 第26-27页 |
·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保障机制 | 第27页 |
·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的人才队伍建设 | 第27页 |
·研究公共文化服务的考核评估体系 | 第27-28页 |
·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基础理论 | 第28-30页 |
·公共选择理论 | 第28页 |
·新公共管理理论 | 第28页 |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8-29页 |
·公共治理理论 | 第29-30页 |
第3章 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与发展现状 | 第30-41页 |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对青岛市发展的意义浅析 | 第30-32页 |
·推进“文化青岛”建设 | 第30页 |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公民素质提升 | 第30-31页 |
·缩小城乡文化发展差别 | 第31-32页 |
·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优势 | 第32-35页 |
·体制优势 | 第32-33页 |
·资源优势 | 第33-35页 |
·产业优势 | 第35页 |
·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取得的成绩 | 第35-41页 |
·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规范得到初步完善 | 第35-36页 |
·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网络日益健全 | 第36-41页 |
第4章 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的问题探析 | 第41-51页 |
·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反馈机制尚不健全 | 第41-44页 |
·公共文化服务存在需求空白 | 第41-42页 |
·公共文化服务适配环节错位 | 第42-43页 |
·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反馈不足 | 第43-44页 |
·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建设仍不完善 | 第44-47页 |
·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城乡差异 | 第44-46页 |
·外来农民工的公共文化服务缺失 | 第46-47页 |
·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机制相对薄弱 | 第47-49页 |
·文化专员队伍配置结构有待合理 | 第48页 |
·文化专员综合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强化 | 第48-49页 |
·青岛市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及维护存在问题 | 第49-51页 |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率总体偏低 | 第49-50页 |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维护存在问题 | 第50-51页 |
第5章 青岛市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与发展的对策分析 | 第51-64页 |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反馈机制 | 第51-53页 |
·种下文化种子,长出自觉苗子,结出真实反馈果子 | 第51-52页 |
·拓宽信息收集,做出合理分析,送出切合实际供给 | 第52-53页 |
·畅通反馈机制,给予适当激励,形成上下合力格局 | 第53页 |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衡发展措施 | 第53-56页 |
·统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缩小差距,加强文化交流及融合 | 第54-55页 |
·兼顾农民工等外来群体,弥补缺失,增加城市认同与归属 | 第55-56页 |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各项保障机制 | 第56-61页 |
·完善青岛市政策法律制定,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环境 | 第56-57页 |
·完善青岛市经费资源保障,夯实公共文化服务物质基础 | 第57-58页 |
·完善青岛市优秀人才供给,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总体水平 | 第58-61页 |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的绩效评估体系 | 第61-64页 |
·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估结构框架 | 第61-62页 |
·引入公众的绩效评估参与模式 | 第62-63页 |
·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益 | 第63-64页 |
结束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