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立法完善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环境公益诉讼法律性质分析 | 第7-11页 |
·环境纠纷的特点 | 第7-9页 |
·环境纠纷形成原因具有复杂性 | 第7-8页 |
·环境纠纷主客体具有不确定性 | 第8页 |
·环境纠纷具有社会性 | 第8-9页 |
·环境公益诉讼的特征 | 第9-11页 |
·环境公益诉讼启动主体广泛 | 第10页 |
·环境公益诉讼目的具有公益性 | 第10-11页 |
·环境公益诉讼具有预防性、补救性 | 第11页 |
第二章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现状与不足 | 第11-17页 |
·国外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考察 | 第11-13页 |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法缺失及其后果 | 第13-17页 |
·程序法上的缺陷 | 第13-14页 |
·实体法上的缺陷 | 第14-15页 |
·制度上的缺陷造成的后果 | 第15-17页 |
第三章 构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 | 第17-25页 |
·构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 | 第17-21页 |
·构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立法路径 | 第21-25页 |
·法律化、制度化、原告资格的扩大化 | 第22页 |
·举证责任倒置和因果关系推定制度 | 第22-23页 |
·诉讼费用免预交败诉方承担制度 | 第23页 |
·原告奖励制度 | 第23-24页 |
·设置前置程序 | 第24页 |
·滥用诉权赔偿制度 | 第24-25页 |
·诉前禁令制度 | 第25页 |
第四章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和诉讼标的 | 第25-36页 |
·构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多元启动主体模式 | 第25-33页 |
·检察院 | 第26-27页 |
·行政机关 | 第27-28页 |
·社会团体(特别是环保团体) | 第28-29页 |
·消费者组织 | 第29-30页 |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 第30-31页 |
·公民个人 | 第31-33页 |
·环境公益的标的 | 第33-36页 |
·赔偿物质损失 | 第33-34页 |
·赔偿精神损害 | 第34-35页 |
·法人可否提出精神损害赔偿请求 | 第34页 |
·混合原告中的精神损害赔偿请求 | 第34-35页 |
·请求排除危害 | 第35-36页 |
·公益环境已受到破坏、污染 | 第35页 |
·公益环境即将受到破坏、污染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