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前言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劳动教养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 第15-20页 |
第一节 劳动教养制度的由来 | 第15-16页 |
一、劳动教养制度产生的土壤 | 第15-16页 |
二、劳动教养制度的产生 | 第16页 |
第二节 劳动教养制度的发展 | 第16-17页 |
第三节 劳动教养制度的现状 | 第17-20页 |
一、什么是劳动教养制度 | 第17页 |
二、劳动教养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17-18页 |
三、劳动教养制度的司法实践现状 | 第18-20页 |
第二章 劳动教养制度在我国存在的现实意义及其必要性 | 第20-27页 |
第一节 是一种重要的解决社会纠纷的手段 | 第20-22页 |
一、是对违法乱纪者的处罚和警示 | 第20-21页 |
二、是满足中国人心理需求的社会纠纷解决方式 | 第21页 |
三、是刑事处罚和治安处罚的重要补充 | 第21-22页 |
四、是缓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 | 第22页 |
第二节 是预防犯罪和维护社会治安的的重要方式 | 第22-23页 |
一、降低了处罚门槛,提高了违法成本 | 第22页 |
二、吸纳了大量闲散人员,预防了犯罪 | 第22-23页 |
三、教育与培养相结合,维护了社会稳定 | 第23页 |
第三节 是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相统一的要求 | 第23-25页 |
一、劳动教养与政治效果 | 第23-24页 |
二、劳动教养与社会效果 | 第24页 |
三、劳动教养与法律效果 | 第24-25页 |
第四节 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 第25-27页 |
一、和谐社会 | 第25页 |
二、劳动教养与和谐社会 | 第25-27页 |
第三章 现行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27-34页 |
第一节 劳动教养制度理论定位模糊 | 第27-31页 |
一、劳动教养内涵界定模糊 | 第27-28页 |
二、劳动教养性质界定不清 | 第28-30页 |
三、劳动教养目标界定不明 | 第30-31页 |
第二节 劳动教养制度法律体系混乱 | 第31-33页 |
一、劳动教养制度相关法律规范位阶较低 | 第31页 |
二、劳动教养制度与上位法存在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 第31-32页 |
三、劳动教养制度缺乏相关法律和制度的呼应 | 第32-33页 |
四、现行劳动教养法律规范具有很大的滞后性 | 第33页 |
第三节 劳动教养制度与法治与人权的理念有所偏差 | 第33-34页 |
一、"家长式的思维"与保障人身自由 | 第33页 |
二、程序法治下的劳动教养制度 | 第33-34页 |
第四章 我国劳动教养制度之完善 | 第34-44页 |
第一节 劳动教养理论上的重述 | 第35-37页 |
一、明确界定劳动教养制度的内涵以及性质 | 第35页 |
二、准确定位劳动教养制度的目标和价值 | 第35-36页 |
三、找准劳动教养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劳动教养制度理念的重申 | 第37-38页 |
一、以和谐社会为理念重申的大背景 | 第37页 |
二、以依法治国为理念重申的价值导向 | 第37-38页 |
三、以保障人权为理念重申的终极目标 | 第38页 |
第三节 劳动教养法律体系的重建 | 第38-44页 |
一、重构劳动教养立法体系 | 第38-39页 |
二、改革劳动教养的决定主体 | 第39-40页 |
三、确定劳动教养的监督主体 | 第40页 |
四、明确劳动教养对象范围 | 第40-42页 |
五、规范劳动教养制度程序性规定 | 第42-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