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庆—怀来地区中元古代沉积地层及微亮晶碳酸盐岩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9-10页 |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0-12页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2-13页 |
·论文实际工作量 | 第13-14页 |
·主要认识 | 第14-15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6-25页 |
·研究区构造位置 | 第16-22页 |
·研究区构造性质及其演化 | 第17-22页 |
·研究区中元古界地层概况 | 第22-25页 |
·长城系 | 第22-23页 |
·蓟县系 | 第23-25页 |
3 岩石学特征及沉积微相分析 | 第25-42页 |
·石灰岩类 | 第26-31页 |
·泥晶灰岩 | 第27页 |
·颗粒灰岩 | 第27-30页 |
·叠层石灰岩 | 第30-31页 |
·微亮晶灰岩 | 第31页 |
·白云岩类 | 第31-39页 |
·泥晶白云岩 | 第31-33页 |
·颗粒白云岩 | 第33-35页 |
·叠层石白云岩 | 第35-39页 |
·结晶白云岩 | 第39页 |
·其它岩石类型 | 第39-42页 |
·砂岩及粉砂岩 | 第39-41页 |
·页岩和泥岩 | 第41-42页 |
4 沉积地层研究 | 第42-69页 |
·层序地层学发展概况 | 第42-45页 |
·旋回级次的划分 | 第43-45页 |
·层序地层学研究的方法和步骤 | 第45-50页 |
·识别层序界面 | 第46-47页 |
·分析沉积相和沉积环境 | 第47页 |
·识别米级旋回类型及叠加方式 | 第47-48页 |
·识别体系域 | 第48页 |
·凝缩段的识别 | 第48-49页 |
·应用Fisher 图解研究海平面变化 | 第49-50页 |
·沉积地层分析和划分 | 第50页 |
·延庆-怀来地区中元古界沉积地层分析 | 第50-69页 |
·研究区几个重要界面的识别标志 | 第50-53页 |
·研究区米级旋回类型 | 第53-57页 |
·层序地层分析 | 第57-69页 |
5 微亮晶碳酸盐岩事件研究 | 第69-80页 |
·微亮晶碳酸盐岩简介 | 第69-73页 |
·MT 碳酸盐岩目前的研究成果 | 第69-71页 |
·目前MT 碳酸盐岩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争议 | 第71-73页 |
·研究区微亮晶碳酸盐岩岩石学特征及沉积构造 | 第73-79页 |
·微亮晶碳酸盐岩的岩石学特征 | 第73-75页 |
·微亮晶碳酸盐岩的沉积环境及沉积模式 | 第75-77页 |
·微亮晶碳酸盐岩成因探讨 | 第77-79页 |
·MT 碳酸盐岩研究意义 | 第79-80页 |
6 结论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9页 |
附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