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致谢 | 第11-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2页 |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3-14页 |
·本文的内容结构 | 第14-15页 |
第2章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 | 第15-20页 |
·科技进步的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进步理论 | 第15页 |
·熊彼特创新理论 | 第15页 |
·技术创新扩散理论 | 第15-16页 |
·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 | 第16-20页 |
·马克思主义经济增长理论 | 第16页 |
·古典增长理论 | 第16-17页 |
·外生科技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 | 第17-18页 |
·内生科技进步的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18-20页 |
第3章 六安市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的现状 | 第20-29页 |
·经济增长概况 | 第20-24页 |
·六安市 GDP 增长分析 | 第20-21页 |
·六安市产业结构分析 | 第21-23页 |
·六安市农业投入分析 | 第23页 |
·六安市工业化率分析 | 第23-24页 |
·科技进步概况 | 第24-29页 |
·从科技创新资源和环境分析 | 第24-25页 |
·从科技投入分析 | 第25-26页 |
·从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分析 | 第26页 |
·从科技创新产出分析 | 第26-29页 |
第4章 六安市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存在的问题 | 第29-37页 |
·科技进步贡献率测定方法简述 | 第29-30页 |
·C-D 生产函数法 | 第29页 |
·索洛模型 | 第29页 |
·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 | 第29-30页 |
·综合指标法 | 第30页 |
·模型的构建 | 第30-31页 |
·数据的获取、处理与测算 | 第31-36页 |
·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存在问题分析 | 第36-37页 |
·六安市的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 | 第36页 |
·六安市科技进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速度不匹配 | 第36页 |
·六安市经济增长没有有效地促进科技进步 | 第36-37页 |
第5章 六安市科技进步及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9页 |
·科技进步及创新能力影响因素指标 | 第37-39页 |
·指标的选择原则 | 第37页 |
·六安市科技进步及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选择 | 第37-39页 |
·技术进步及创新能力的原始数据资料 | 第39-40页 |
·因子分析 | 第40-42页 |
·因子分析的数学模型 | 第40-41页 |
·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 | 第41页 |
·因子分析的步骤 | 第41-42页 |
·数据处理及分析 | 第42-47页 |
·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 | 第42页 |
·因子提取 | 第42-44页 |
·因子得分过程的分析 | 第44-47页 |
·六安市科技进步及创新能力主成分结果分析 | 第47-49页 |
第6章 提升六安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对策 | 第49-53页 |
·加大政府、企业等对科研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科研投入体系 | 第49页 |
·鼓励科技型企业发展,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 第49页 |
·围绕工业化核心战略,以园区建设为抓手,提高招商质量 | 第49-50页 |
·实施产业集群化、品牌化战略 | 第50页 |
·完善科技下乡政策,加强人才对口支援 | 第50-51页 |
·加强技术引进、转化,密切联系高等院校等科研机构 | 第51页 |
·加强人才工程建设 | 第51-53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3-54页 |
·结论 | 第53页 |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