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8页 |
1. 前言 | 第18-21页 |
2. 文献研究与商品调查 | 第21-31页 |
·川芎道地药材形成模式的梳理与考证 | 第21-26页 |
·从芎藭到川芎药名的演变 | 第21页 |
·川芎产地演变与道地产区的形成 | 第21-22页 |
·川芎道地药材形成模式的分析与探讨 | 第22-26页 |
·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22-24页 |
·独特的栽培技术 | 第24-25页 |
·社会与经济因素的影响 | 第25-26页 |
·小结 | 第26页 |
·川芎药材商品规格形成模式的梳理 | 第26-28页 |
·川芎药材商品调查 | 第28-31页 |
·调查对象与调查范围 | 第28-29页 |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29-30页 |
·小结 | 第30-31页 |
3. 实验研究 | 第31-112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31-33页 |
·基于“德尔菲法”专家评分的川芎药材传统鉴别经验的整理与规范 | 第33-37页 |
·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专家遴选 | 第33页 |
·咨询问卷的拟定 | 第33-34页 |
·两次“德尔菲法”评审 | 第34页 |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34-35页 |
·专家权威程度评判 | 第34-35页 |
·川芎感官评价的指标筛选 | 第35页 |
·专家个人的重现率(Rs) | 第35页 |
·专家群体的重现率 | 第35页 |
·结果 | 第35-37页 |
·川芎感官评价的核心指标筛选 | 第35-36页 |
·专家权威程度与个人重现性 | 第36页 |
·药材感官评价经验在专家群体内的重现性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页 |
·电子鼻在川芎药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 第37-43页 |
·仪器与材料见3.1项下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43页 |
·样品准备和检测参数 | 第38页 |
·传感器信号分析 | 第38页 |
·统计学分析 | 第38-3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9-43页 |
·小结 | 第43页 |
·常规理化检测指标研究 | 第43-47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44页 |
·水分含量测定 | 第44页 |
·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含量测定 | 第44-45页 |
·醇溶性浸出物含量测定 | 第45-46页 |
·农残、重金属及砷盐等检测 | 第46-47页 |
·小结 | 第47页 |
·化学品质指标研究 | 第47-75页 |
·仪器与材料见3.1项下 | 第47页 |
·阿魏酸含量测定 | 第47-50页 |
·总酚含量测定 | 第50-52页 |
·多糖含量测定 | 第52-55页 |
·川芎中苯酞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 第55-66页 |
·藁本内酯含量测定 | 第55-57页 |
·洋川芎内酯A含量测定 | 第57-61页 |
·欧当归内酯A含量测定 | 第61-66页 |
·川芎中总荧光物质含量测定 | 第66-72页 |
·川芎固体粉末中荧光强度测定 | 第72-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药材化学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 第75-95页 |
·川芎挥发性成分的GC-MS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75-84页 |
·川芎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 | 第84-94页 |
·小结 | 第94-95页 |
·生物品质指标的研究 | 第95-106页 |
·仪器与材料 | 第96页 |
·基于抗凝血活性检测的川芎质量生物测定 | 第96-100页 |
·基于对抗缩宫素所致大鼠子宫平滑肌收缩痉挛活性检测的川芎质量生物活性测定 | 第100-105页 |
·小结 | 第105-106页 |
·各指标体系相关性研究 | 第106-108页 |
·化学成分与生物效价相关性分析 | 第106-107页 |
·抗凝血活性与川芎中化学成分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106-107页 |
·抗缩宫素所致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痉挛活性川芎中化学成分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107页 |
·化学指纹图谱与生物效价的关联分析 | 第107-108页 |
·抗凝血活性与川芎中化学成分含量相关性分析 | 第107-108页 |
·抗缩宫素所致大鼠离体子宫平滑肌痉挛活性川芎HPLC指纹谱相关性分析 | 第108页 |
·川芎道地药材商品规格行业标准(草案)的制订 | 第108-112页 |
·指标优化选择 | 第108-109页 |
·川芎道地药材商品规格行业标准(草案) | 第109-112页 |
4. 结论与讨论 | 第112-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118-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