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引言 | 第9-11页 |
| 正文 | 第11-36页 |
| 1. 辨体辨证规范化 | 第11-12页 |
| ·体质调查表的制定和应用 | 第11页 |
| ·应用红外热成像系统对阳虚体质的评价 | 第11-12页 |
| ·肾阳虚证候量表的制定与应用 | 第12页 |
| 2. 病例选择(对象) | 第12-15页 |
| ·病例来源 | 第12-13页 |
| ·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页 |
| ·中医体质判定标准 | 第13页 |
| ·中医辨证标准 | 第13-14页 |
| ·纳入标准 | 第14-15页 |
| ·排除标准 | 第15页 |
| 3. 一般资料分析 | 第15-20页 |
| ·病例分布情况 | 第15页 |
| ·两组患者基本资料 | 第15-20页 |
| 4. 基因转录组学研究 | 第20-36页 |
| ·基因芯片技术 | 第20-28页 |
| ·样品的制备及白细胞的分离 | 第20-22页 |
| ·RNA的提取 | 第22-23页 |
| ·总RNA的纯化 | 第23-24页 |
| ·RNA样品质量检测结果 | 第24-25页 |
| ·荧光标记 | 第25-26页 |
| ·芯片杂交 | 第26-27页 |
| ·芯片洗涤和扫描 | 第27页 |
| ·实验完成后将芯片图像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并对芯片的原始数据的扣本底归一化处理(normal ization) | 第27-28页 |
| ·基因芯片数据分析 | 第28-31页 |
| ·差异基因筛选 | 第28-29页 |
| ·差异基因数据信息挖掘通道 | 第29-31页 |
| ·实验结果 | 第31-36页 |
| ·肾阳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与平和正常人组间差异基因聚类分析 | 第31页 |
| ·肾阳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组与平和质健康组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 | 第31-34页 |
| ·差异表达基因G0功能分析 | 第34-35页 |
| ·差异表达基因KEGG Pathway Analysis通路分析 | 第35-36页 |
| 讨论 | 第36-50页 |
| 1. 阳虚体质(辨体)与肾阳虚证候(辨证)临床结合 | 第36页 |
| 2. 肾阳虚证与排卵障碍性不孕中西医病证结合 | 第36-38页 |
| 3. 肾阳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 | 第38-50页 |
| ·GO功能分析 | 第38-40页 |
| ·KEGG通路分析 | 第40-47页 |
| ·肾阳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与代谢通路 | 第40-41页 |
| ·肾阳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与信号通路 | 第41-42页 |
| ·肾阳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与免疫通路 | 第42-44页 |
| ·肾阳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通路外有关骨骼发育差异基因 | 第44-47页 |
| ·其他与肾阳虚证排卵障碍性不孕相关的较强差异基因表达 | 第47页 |
| ·与生殖相关的差异基因表达 | 第47-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 综述 | 第56-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 附录一:体质调查表 | 第64-69页 |
| 附录二:肾阳虚辨证因子评分细则 | 第69-73页 |
| 附录三:在校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