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系统分析法 | 第14页 |
·案例分析法 | 第14页 |
·文献分析法 | 第14-15页 |
第2章 行政问责运行机制的基本理论 | 第15-27页 |
·行政问责运行机制的内涵 | 第15-17页 |
·问责制的概念 | 第15-16页 |
·运行机制的界定 | 第16页 |
·相关研究对行政问责运行机制的界定 | 第16-17页 |
·本文对行政问责运行机制的界定 | 第17页 |
·完善行政问责运行机制的基本内容 | 第17-22页 |
·行政问责运行机制的各个环节 | 第17-19页 |
·行政问责运行机制各环节的耦合关系 | 第19-21页 |
·行政问责运行中的主体之间及主客体之间权责关系 | 第21-22页 |
·影响我国行政问责运行机制的因素 | 第22-23页 |
·问责制的法律法规因素 | 第22页 |
·现行的政治体制和行政体制障碍因素 | 第22-23页 |
·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 | 第23页 |
·行政问责运行机制的功能 | 第23-27页 |
·运行机制的启动是行政问责制实现的途径 | 第23-24页 |
·完善的行政问责对行政问责制有重要意义 | 第24-25页 |
·完善的评估与救济环节是实现责任政府的保障 | 第25-27页 |
第3章 目前我国行政问责运行机制存在的一些缺陷 | 第27-35页 |
·各环节在运行过程中的缺陷 | 第27-29页 |
·相关规定的启动环节带有不确定性 | 第27-28页 |
·问责运行机制的执行框架不完善 | 第28页 |
·问责运行的责任评估环节不科学 | 第28-29页 |
·问责运行的救济渠道仍很不畅通 | 第29页 |
·问责运行规则之间缺乏互动性 | 第29-30页 |
·问责主体的权责缺乏互动性 | 第29-30页 |
·缺乏互动的问责生态环境 | 第30页 |
·行政问责各运行环节缺乏互动性 | 第30页 |
·问责主客体之间的权责配置不明确 | 第30-32页 |
·问责主客体对权责的意识不强 | 第31页 |
·问责主体之间的权责配置不明确 | 第31页 |
·问责主体的权利缺乏约束机制 | 第31-32页 |
·完善运行机制应明确的主要问题 | 第32-33页 |
·问责运行机制的成功实践——南京案例 | 第33-35页 |
第4章 对完善我国行政问责运行机制提出一些对策 | 第35-44页 |
·完善运行过程并保障各环节的有效运行 | 第35-39页 |
·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启动环节的科学有效 | 第35-37页 |
·加强行政问责运行机制的执行框架建设 | 第37-38页 |
·完善评估环节并促进责任评估过程的科学化 | 第38-39页 |
·畅通救济渠道并完善问责救济制度 | 第39页 |
·加强行政问责各运行规则的互动性 | 第39-41页 |
·以公众的参与意识为线索并将问责各运行规则串联起来 | 第40页 |
·以权责系统为纲并将各问责规则凝结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 第40页 |
·用系统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运行规则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 第40-41页 |
·运行规则的互动性作用 | 第41页 |
·进一步明确问责主客体之间的权责配置 | 第41-44页 |
·明确同体问责的主体权责配置 | 第42页 |
·明确异体问责的主体权责配置 | 第42-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