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1-14页 |
·目前国内外社会救助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研究内容及研究设计 | 第16-17页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江门市新会区社会救助体系的现状 | 第17-33页 |
·江门市新会区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 | 第17-20页 |
·江门市新会区社会救助制度的内容 | 第17页 |
·江门市新会区社会救助体系的法律框架 | 第17-18页 |
·江门市新会区社会救助体系的运行特点与社会基础 | 第18-20页 |
·江门市新会区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的社会成效 | 第20-27页 |
·经常性社会救助基本能解决困难群体的普遍需求 | 第20-22页 |
·紧急救助制度正式建立并开始运作 | 第22-23页 |
·临时性救助工作能缓部分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 | 第23-24页 |
·社会互助精神的社会认同度逐年提高 | 第24-27页 |
·江门市新会区社会救助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 第27-32页 |
·经常性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尚未健全 | 第27-29页 |
·紧急救助发展滞后 | 第29-30页 |
·临时性救助的效果离受助对象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 | 第30-31页 |
·社会互助缺乏长效运作机制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江门市新会区社会救助体系现存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3-39页 |
·制度方面原因 | 第33-35页 |
·社会救助法律、法规以及相关规章制度滞后 | 第33页 |
·实施社会救助的主体仍比较单一 | 第33-34页 |
·实施社会救助的方式仍比较粗放 | 第34页 |
·社会救助工作仍存在很多盲点 | 第34页 |
·社会救助工作缺乏相应的监督、评价体系 | 第34-35页 |
·资金投入不足 | 第35页 |
·新会区财政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投入不足 | 第35页 |
·社会救助资金不足造成的软、硬件落后 | 第35页 |
·政府职能管理不到位 | 第35-37页 |
·部分政府部门领导对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视不足 | 第35-36页 |
·政府部门沟通不畅导致社会救助工作不到位 | 第36页 |
·监督缺失导致社会救助工作效能低下 | 第36-37页 |
·社会辅助救助工作尚处于较低水平 | 第37页 |
·部分群众狭隘思想的影响导致社会救助效能偏低 | 第37页 |
·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尚未形成 | 第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国外及发达地区社会救助工作的借鉴 | 第39-50页 |
·美国的社会救助 | 第39-43页 |
·美国社会救助概述 | 第39页 |
·美国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 | 第39-42页 |
·美国社会救助的特点 | 第42-43页 |
·香港的社会救助 | 第43-47页 |
·香港社会救助概述 | 第43页 |
·香港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 | 第43-46页 |
·香港社会救助的特点 | 第46-47页 |
·美国和香港社会救助对江门市新会区社会救助工作的启示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五章 完善江门市新会区社会救助体系的对策建议 | 第50-60页 |
·健全社会救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 第50-52页 |
·健全社会救助法律制度 | 第50页 |
·完善社会救助的各专项救助制度间的衔接 | 第50-51页 |
·推行退出机制 | 第51页 |
·建立社会救助评估体系 | 第51-52页 |
·完善社会救助监督机制 | 第52页 |
·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社会救助主体多元化 | 第52-55页 |
·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 | 第52页 |
·从提升社会管理水平的高度,配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 | 第52-53页 |
·鼓励社会团体和非政府组织(NGO)参与社会救助 | 第53-55页 |
·整合社会资源,提高社会救助工作社会满意度 | 第55-59页 |
·努力开拓社会救助资金来源保障社会救助工作顺开展 | 第55-56页 |
·做好精神救助以丰富社会救助的方式 | 第56-57页 |
·扩大社会救助的范围,化解社会矛盾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件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