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7页 |
·向日葵的用途和价值 | 第7页 |
·向日葵病害 | 第7-8页 |
·黄萎病的病原 | 第8-12页 |
·向日葵黄萎病的病原研究简介 | 第9页 |
·3种轮枝孢的形态学与生物学差异 | 第9-10页 |
·黄萎菌的生理分化 | 第10-11页 |
·黄萎病的致病机制 | 第11-12页 |
·向日葵黄萎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 第12-13页 |
·黄萎病的防治研究 | 第13-16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第2章 向日葵黄萎病菌的分离与鉴定 | 第17-2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17-18页 |
·样本采集 | 第17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17页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17页 |
·单孢纯化 | 第17-18页 |
·病原菌种的鉴定 | 第18页 |
·柯赫式法则验证致病性 | 第1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8-21页 |
·分离鉴定结果 | 第18-19页 |
·大丽轮枝孢形态特征 | 第19-20页 |
·硫色轮枝孢形态特征 | 第20页 |
·致病性验证 | 第20-21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1-22页 |
第3章 向日葵黄萎病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2-2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供试菌株 | 第22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2页 |
·病原菌的温度适应性及生长周期研究 | 第22-23页 |
·酸碱适应性研究 | 第23页 |
·不同培养基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2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28页 |
·病原菌的温度适应性及生长周期 | 第23-25页 |
·酸碱适应性 | 第25-27页 |
·不同培养基对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第27-28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28-29页 |
第4章 两种黄萎病菌致病力的比较 | 第29-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9-31页 |
·供试菌株 | 第29页 |
·孢子液的制备 | 第29页 |
·供试植株准备 | 第29-30页 |
·接种方法与统计方法 | 第30-31页 |
·田间自然条件下的侵染与发病观察 | 第31页 |
·室内接种结果统计方法 | 第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5页 |
·自然条件下的侵染与发病 | 第31-32页 |
·人工接种条件下的致病特性 | 第32页 |
·菌种及菌株间致病力比较 | 第32-35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35-37页 |
第5章 不同向日葵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比较 | 第37-5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7-40页 |
·18个向日葵品种抗性差异的田间调查 | 第37-38页 |
·12个向日葵品种抗性差异的系统调查 | 第38-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9页 |
·自然发病条件下18个向日葵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比较 | 第40-43页 |
·12个向日葵品种对黄萎病的抗性差异分析 | 第43-49页 |
·结论与讨论 | 第49-51页 |
第6章 全文结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