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引言 | 第7-8页 |
第一章 见危不救行为概述 | 第8-14页 |
第一节 见危不救行为的概念厘定 | 第8-11页 |
一、 理论界关于此类行为的概念界定与评析 | 第8-10页 |
二、 本文对见危不救行为的概念厘定 | 第10-11页 |
第二节 见危不救行为入罪的赞同观点与反对观点的总结 | 第11-13页 |
一、 主张见危不救应犯罪化的主要观点 | 第11-12页 |
二、 反对见危不救犯罪化的主要观点 | 第12-13页 |
第三节 见危不救罪的中外立法比较分析 | 第13-14页 |
一、 大陆法系国家与英美法系国家关于见危不救的立法 | 第13页 |
二、 我国古代关于见危不救的规定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关于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主要争议点的评析 | 第14-21页 |
第一节 道德义务的法律化是否等同于道德义务的刑法化 | 第14-17页 |
一、 见危而救是否属于基本道德范畴 | 第14-16页 |
二、 否定道德义务的法律化等同于道德义务的刑法化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刑法的谦抑性是否排斥必要的犯罪化 | 第17-18页 |
一、 刑法的谦抑性并不排除必要的犯罪化 | 第17页 |
二、 刑法的谦抑性不排除必要的犯罪化不同于见危不救可以犯罪化 | 第17-18页 |
第三节 见危不救犯罪化是否与不作为犯罪理论相冲突 | 第18-21页 |
一、 我国不作为犯罪理论简介 | 第18-19页 |
二、 新学说的引入无法改变存在冲突的现实 | 第19-21页 |
第三章 热衷求救于刑法解决见危不救问题的本质原因揭示 | 第21-29页 |
第一节 错误的法律移植与继承:法律条款的机械采纳 | 第21-22页 |
一、 中国古代规定见危不救罪的历史原因考察 | 第21-22页 |
二、 欧洲大陆法系国家规定见危不救罪的原因分析 | 第22页 |
第二节 错误的民意反应:忽视客观真实民意与浮躁民意的甄别 | 第22-25页 |
一、 网络民意引入刑事立法的利与弊 | 第23-24页 |
二、 见危不救犯罪化是否是客观真实的民意 | 第24-25页 |
第三节 错误的理解与采纳:风险社会的来临与风险刑法的构建 | 第25-29页 |
一、 对风险刑法理论的错误采纳 | 第25-27页 |
二、 对风险社会理论的错误理解 | 第27页 |
三、 我国对风险社会应采取的态度 | 第27-29页 |
第四章 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的考量 | 第29-42页 |
第一节 犯罪化考量路径的设立 | 第29-31页 |
一、 犯罪化必要性考量路径的构建 | 第29-30页 |
二、 犯罪化可行性考量路径的构建 | 第30页 |
三、 犯罪化实效性考量路径的构建 | 第30-31页 |
第二节 一般主体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的必要性考量 | 第31-37页 |
一、 二元化惩治体系下刑罚替代措施的有效性分析 | 第31-33页 |
二、 见危不救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程度考量 | 第33-36页 |
三、 肯定法益侵害说前提下的法益判断 | 第36-37页 |
第三节 一般主体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的可行性考量 | 第37-40页 |
一、 见危不救犯罪化的社会基础考察 | 第37-38页 |
二、 司法实践操作的可行性考量 | 第38-40页 |
第四节 一般主体见危不救行为犯罪化的实效性考量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5页 |
后记 | 第45-46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