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计算机网络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基于延迟的分而治之混合型良性蠕虫对抗策略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1页
   ·研究背景第7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7-8页
   ·本文的研究工作第8-9页
     ·研究的目标第8-9页
     ·研究意义第9页
     ·研究的内容第9页
   ·本文章节安排第9-11页
第二章 P2P 蠕虫研究现状第11-25页
   ·网路蠕虫概述第11-21页
     ·网络蠕虫的定义第11页
     ·网络蠕虫的发展史第11-12页
     ·网络蠕虫的功能结构第12-14页
     ·常见蠕虫的扫描传播策略第14-15页
     ·网络蠕虫的传播模型第15-19页
     ·网络蠕虫的检测与防御第19-21页
   ·P2P 网络第21-22页
     ·P2P 网络的定义及特征第21页
     ·P2P 网络的结构类型第21-22页
   ·P2P 蠕虫第22-24页
     ·P2P 蠕虫的定义第22页
     ·P2P 蠕虫分类第22-23页
     ·P2P 蠕虫工作机制第23页
     ·P2P 蠕虫研究进展第23-24页
   ·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基于良性蠕虫对抗 P2P 蠕虫的研究第25-41页
   ·良性蠕虫第25-27页
     ·良性蠕虫的定义及特点第25页
     ·良性蠕虫的功能结构第25-27页
     ·良性蠕虫的工作机制第27页
   ·P2P 良性蠕虫第27-29页
     ·P2P 网络采取良性蠕虫的优势第27页
     ·P2P 网络良性蠕虫设计原则第27-28页
     ·良性蠕虫在 P2P 网络的工作模式第28-29页
   ·基于延迟的分而治之混合型良性蠕虫对抗策略算法描述第29-39页
     ·基于延迟的分而治之混合型良性蠕虫对抗策略模型分析第35-39页
   ·小结第39-41页
第四章 基于延迟的分而治之混合型良性蠕虫对抗策略仿真分析研究第41-57页
   ·PEERSIM 简介第41-42页
   ·BRITE 简介第42页
   ·仿真实验设计第42-45页
   ·仿真实验参数第45-46页
   ·评价指标第46-47页
   ·仿真结果分析第47-55页
     ·不同防御策略的比较第47-48页
     ·关键节点的影响第48-49页
     ·切换时间的影响第49-51页
     ·时间延迟的影响第51-52页
     ·初始免疫节点的影响第52-53页
     ·蠕虫传播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第53-55页
   ·小结第55-57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57-59页
   ·本文创新点第57页
   ·本论文的不足第57-58页
   ·未来研究方向第58-59页
致谢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网络协议分析方法的研究
下一篇:传输层安全协议研究及应用